曾几何时,美国是全球原铝生产的霸主。然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个昔日支柱产业如今已滑落至崩溃边缘。其年产量从巅峰时期的近460万吨暴跌至如今不足90万吨,跌幅超过80%,令人触目惊心。
如今,美国高度依赖进口铝材,其中约75%的需求依靠邻国加拿大供应,后者年产量超过330万吨。美国本土仅剩6家铝厂苦苦支撑,包括霍斯维尔(Hawesville)和新马德里(New Madrid)在内的关键设施已陷入闲置,静待经济转机。
能源成本高企成“致命伤”
美国铝业的急剧衰退并非偶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丧失。首要“杀手”是高昂的能源成本。铝冶炼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支出占生产成本的约40%。美国持续高企的电价,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监管趋严与中国崛起加剧困境
其次,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也推高了生产成本和合规难度。与此同时,美国铝厂在设备升级方面投入不足,技术逐渐落后。而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全球,特别是中国的产能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铝产量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以上,导致全球市场供过于求。在内外夹击下,美国铝厂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关停潮席卷而来。到2017年,美国铝进口量已逼近500万吨。
铝:不可或缺的“战略金属”
为何美国如此担忧铝业衰退?关键在于铝的战略地位。这种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动汽车及消费品包装等对美国经济和安全至关重要的核心领域。新冠大流行暴露的供应链脆弱性,以及全球向绿色技术转型的趋势,都进一步凸显了确保本土铝供应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尽管铝在个人消费支出中占比仅为0.4%。
关税“强心针”难治本
为挽救颓势,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曾将部分铝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至50%。政策初衷是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刺激美国闲置铝厂(如Mt. Holly、Warrick、Hawesville、New Madrid等)重启。理论上,这些产能恢复(约63万吨)能带来可观利润(每吨现金回报1700-1900美元)。
然而,现实远非纸上谈兵般简单。重启闲置多年的铝厂面临巨大障碍:
1、巨额资金投入: 老旧设施重启和改造需要天量资金。
2、技术升级与环境许可: 技术更新涉及复杂且耗时的环境审批流程。
3、能源合同谈判困局: 争取长期低价电力合同困难重重,电力供应商更倾向将电卖给利润更高的行业。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激励机制,重启计划举步维艰。
全球扩张如火如荼,美国黯然掉队
当美国铝业深陷重启泥潭时,全球扩张步伐却未停歇。预计2025至2027年间,全球将新增超过230万吨原铝产能。印度(BALCO、Vedanta)、印尼(华青铝业、Adaro)和巴西(Alumar)成为扩产主力军,甚至连加拿大也在推进现代化项目(如力拓项目)。相比之下,美国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落后。
经济代价可控,循环利用高效
有人担忧高关税会推高下游产业(如汽车制造、饮料包装、建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但研究表明,即使铝价上涨50%,对整体消费通胀的影响也仅为0.22%,经济代价相对有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废铝回收方面成效显著,再生铝已占其总供应量的80%以上,形成了高效可持续的循环利用体系。
复兴关键:政治意愿与系统性规划
美国原铝产业能否浴火重生?专家指出,关键在于决策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政治意愿,并制定出系统性的战略规划。这需要:
(1)保障长期低价能源供应(如协调特殊电价合同)。
(2)政府直接投资进行铝厂现代化改造。
(3)大幅简化环境审批流程。
(4)通过国防、电动汽车等战略产业强力拉动本土铝需求。
目前,美国国内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振兴策略。分析人士认为,若特朗普再次当选,其强调“恢复工业主权”的立场可能使铝业重回政策议程。但专家也警告,单纯依靠保护主义关税是远远不够的,它仅是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美国铝业的复兴之路,仍需跨越能源、投资、监管等多重难关,前途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