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市场对于“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句高度敏感。对标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后续黑色品种直接反转,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数年牛市。这次“落后产能”的定性,是否扩大到国内过度跌价的每一个行业,这将决定即使国内品种2日普遍大涨之后,是否还具备长期继续转牛的基础。本文主旨在于分析当下国内产能内卷现状与当时2015年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的主要差异性,不同行业可自行根据供需远期远景,来判断国内品种后续上涨的延续性。
来龙去脉
复盘2015年开启的供给侧改革,在钢材价格跌跌不休之后,供给侧改革以环保为切入口,加速推进设备置换,重点约束和整治地条钢的生产。环保逻辑同样应用于其他整顿行业。在此之后,对应的商品价格立竿见影得到了控制,后续在房地产新一轮生产周期下,直接开启了长期牛市的反转格局。
早在2024年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反内卷的概念就被首次提出。虽然明确指出了强化行业自律,防范恶性竞争。但当时市场反而普遍预期反内卷的发力点可能在最下游的职场环境,也与当时呼吁居民收入抬升相匹配。稳就业的巨大压力前,不太相信届时顶着就业压力,开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胖东来”效应的同步推广,也让市场相信反内卷可能更多侧重于企业的利润分配改革。2024年10月光伏行业率先开启的反内卷,后续通过对应的价格,并未观察到实质的成效。
但今年6月的车企之间的矛盾,以“0公里二手车”的形式揭开了行业恶性价格竞争的现象。后期各大车企、互联网等巨头带头“反内卷”的表态,可能已经嗅到了政府对于当下新能源无下限内卷的整治决心。
此轮反内卷可能主要指向新能源与电商
从7月1日求是杂志中《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系统性介绍了内卷因何而起,危害和后续整治方向。特别在恶性内卷的举例中,直接提到了新能源车企的工程垫资问题和电商的仅退款政策。
后续分析原因时,再次清晰点明了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这些新兴行业。同时与过去钢铁、水泥、轻工的供给侧改革相比较,暗示了本轮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至少不会第一时间在上一轮领域开展。
需求决定周期方向 不排除后续改革扩大化的可能性
无论求是杂志,还是实际发生的历史经验,官方与市场都清晰认知,决定行业的长期方向在于需求。所以2015年供给侧改革之后黑色的数年长牛,在于房地产新一轮加速的扩张周期,即需求端有源源不断的挺价支撑。本轮虽然政府清晰认知外部压力环境下,内需将承担起支撑经济稳中向好更重要的责任。但是更侧重市场行为的需求端,尤其在当下普遍缺乏信心的大环境中,需要政策的持续发力来呵护。对于新能源汽车与光伏,如何进一步提振需求侧,是决定行情多长多高的基础。
除了新能源,还有哪些行业有可能开启反内卷改革,继而影响相关品种?如果以核心的利润率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除了新能源汽车及光伏涉及非金属制品行业外,石油化工、化学、橡胶塑料、黑色冶炼、化纤、纺织、家具、电气器材、通信计算机处于利润率的历史低位水平,即大致概括为石油化工的中下游,纺织、民用制造业(吃和用)三个类别,外加黑色冶炼。如果未来反内卷扩大化,从求是一文中内卷危害性的角度切入,即化解产业升级,“走出去”的阻碍,这个角度下石油化工、电气器材、通信计算机可能更容易成为整改的扩大对象。
最后落地到资产端,供给侧2.0是否就利多对应的大宗商品,甚至开启新的牛市篇章?这里存在三个问题需要厘清:1、反内卷是上下产业链同步推进,还是仅限下游?2、更为复杂的宏观环境与更大的就业压力,是否令改革速度与广度更为保守?3、需求的可持续性如何再造?
第1个问题,如果改革只限于下游,那么直接需求的缩减,反而构成相关品种的利空。第2个问题,诸如黑色、生猪的躁动,特别对于在供给侧1.0已经完成高质量转型的行业,如果后续再进行产能一刀切,是否政府会再度纠偏。第3个问题,无论房光伏、汽车,还是房地产的需求,量上如何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很难通过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去实现。上述3个问题,如果从悲观的视角,也可能存在脉冲而非趋势行情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直接点名的行业及相关的品种,在足够低价、情绪旺盛的时点,可能上行会短期持续。直到价格足够远离弱现实,才会开始转向博弈反弹脉冲或者长牛趋势。后续第一个持续性的考察时点,在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是否给出更明确更长远的需求侧空间。对于供给侧1.0时期的相关品种,注意如果出现一刀切的高潮现实,观察更上层政府的实际态度。多空博弈时点可能相对新能源行业更为提前。政治局会议对于地产的定调,同样将决定其中长期的方向。
笔者在上面文章内容中已提示面对极低的价格,不宜惯性过分悲观。对于直接点名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商等领域,需要重视基调的变化。而诸如化工及黑色,需要预期反内卷全面扩大化,甚至出现一刀切。行情是否由波段转为趋势,参考2016年棚改,需要一个需求侧的长效制度性激励。
当前来看(截止7月23日),国内品种呈现普涨,对于反内卷响应非常积极。在7月1日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之后,广期所多晶硅最早响应反转,氧化铝相对强势,其余品种在第一周,都处于2日拉涨后消化与观望的态势。第二周工业硅、碳酸锂、焦煤、螺纹钢、玻璃开始响应。第三周即本周,市场开始炒作供给侧2.0,包含农产品在内的境内定价品种全面且加速上涨。
特别上周末工信部在国新办表示扩大稳增长行业范围,淘汰落后产能,这是本周市场炒作供给侧2.0的核心因素。判断是否类似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真的复制一遍,这将决定即使站在当下价格继续看多,境内品种还能具备中长期更广阔的上行空间。因此根据新的价格变化,笔者延续上一篇的逻辑,在政治局会议定调前进一步分析路径发展的可能性。
推演的路径无非两端:供给端和需求端。供给端需要判断落实节奏、落实强度和范围是否扩大化。需求端则判断是否建立一个制度性的刺激提振。
1、对于多头和经济预期最理想的方案,政治局会议给出了制度性的刺激提振,甚至重启了老基建和房地产的宽松,同时反内卷范围无差别扩大化。那么依照此路径,国内将快速开启新一轮经济繁荣周期,通胀与商品定价将回归一个大周期的上行趋势。
2、其次针对新能源、光伏及其他必要内需进行托底式承接,反内卷供给侧无差别扩大化。对于最高层明确点名行业的新能源行业品种,上游复刻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是可能的。针对下游分散、民企为主的行业生态,通过上游理性挺价,加力挤压中下游利润空间,最终以市场化的形式出清在新能源端相对落后的企业与产能。这是能够形成机制的路径。
但对于没有需求端承接的品种,特别在上一轮完成设备升级的行业,一刀切可能造成供需更为严重的错配。这些挺价的品种一旦回归供需,可能最终留下剧烈双向波动的结果。
3、类似第2条路径,新能源与必要内需有承接,同时面对市场过度积极的响应,反内卷顺势相对理性,没有无差别扩大化。没有需求承接的品种,波动就会相对可控。
4、最后如果需求端没有出台制度性的承接,同时无论反内卷推进温和与否,供需错配都会最终让商品呈现震荡的双向波动,难以在没有需求支撑下形成上涨趋势。波动的幅度,同理将取决于发内卷的推进力度。
上述4条路径发生的概率有多大?无论从中美博弈,乃至中国和北约博弈更为复杂的国际背景,还是化债高质量转型的周期基调,当下国内不会重复债务驱动经济的旧路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经证伪了新一轮大规模棚改,以及大拆大建的可能性。所以第1条举债且全面式的需求侧刺激预期,很难兑现。相对第2条、第3条发生概率较高。16日国常会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改定调,约束了恶性降价竞争和账期拖欠,试图以机制优化控制产能,而非直接干预。所以当市场立刻有了非常积极的反馈,针对内卷进一步纠偏的必要性有所降低。
近期无论交流还是市场定价,当前市场普遍也没有一个需求侧强刺激预期,更多定价在反内卷无差别扩大化,层层响应而大力加码。政治局会议是第一个政策基调及后续效果推演的确认时点。注意市场乐观于供给侧改革无差别扩大化时,如果反内卷最终确定为理性推进,那么部分品种的预期证伪可能性,及点名与不点名品种之间的逻辑分化,需要后市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