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锂电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供需大变局。
从始于2024年的库存去化,到2025年下半年的供不应求,锂电行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逆袭。
这场反转,不仅正在重塑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更预示着全球能源革命进入新一轮加速期。
动储双轮驱动
锂电产业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市场方面,当前头部电池企业受益于动力与储能的双轮驱动,产能供不应求。
其中,动力电池装机保持高景气度。数据显示,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119.60万辆,同比增长34.55%。受此带动影响,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实现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1-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超500GWh,同比增长43.5%。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旺季,这将有利于动力电池装机量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欧洲市场汽车电动化形势持续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雷诺和宝马在欧洲的纯电车型交付量,同比分别增长89%、57%和35%。
不仅如此,欧洲多家车企还公布了其新能源新车型未来规划。雷诺、Stellantis、大众、奔驰、宝马等车企2026-2027年系列新能源车型或将放量。
与此同时,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并已成为锂电池市场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2GWh,同比高增109%,在全球储能电池总出货量中的占比超过了90%。
机构预计,2025年全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突破500GWh,且2026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近几个月来,锂电行业库存压力显著缓解,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尤其在储能领域,“缺芯潮”仍在延续。值得关注的是,业界人士表示,2026年,电芯需求增速或远快于电芯材料的供给增速。这也意味着,电芯及核心材料的阶段性短缺,或将推动锂电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
扩产、涨价趋势显现
电池中国观察到,当前电芯及核心材料环节的头部企业,一方面积极扩产,以备2026年抢占市场制高点,并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凭借前沿技术壁垒与产能结构性紧缺所形成的双重优势,正逐渐重构锂电供应链的议价体系。
供给端,电芯产能呈现“结构性紧平衡”的特征。
数据显示,电芯端10月排产环比再增10%,同比增长超35%,头部电池企业普遍满产,部分订单排期已至明年年底。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航空、具身智能等行业高速增长,推动了电池企业的扩产潮,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欣旺达、海辰储能等头部电池企业,均披露了扩产计划或进展。
核心材料价格的集体上涨,成为供需反转的直接信号。材料企业近期纷纷透露相关扩产规划与涨价趋势。
10月28日,富临精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江西升华拟与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书》,拟投建年产35万吨新型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达40亿元。
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方面,今年早些时候就有消息称,部分主流电池企业主动给材料企业提高高压密磷酸铁锂采购价,相关技术壁垒在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受此影响,相关材料企业扩产或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电解液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近段时间的涨价则更加明显。数据显示,六氟磷酸锂价格10月31日已突破11万元/吨,一周内涨幅超22%,较10月初更是暴涨超60%。据市场消息,部分企业已拒绝长单,转为月度报价模式。
此外,锂电负极、隔膜等核心材料环节,也已出现涨价,铜箔环节满产前提下,虽尚未涨价,但已开始挑单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涨价已向电芯端传导。业内人士表示,电芯端或将开启一轮涨价潮。储能电芯已率先调价,高端产品价格在第三季度已有小幅上涨,预计动力电芯将紧随其后,头部电池企业已在酝酿调价方案。预计电芯结构性短缺态势,将持续至2026年年中,即使明年第一季度传统淡季,电芯价格仍有望同比保持上涨态势。
从行业周期看,当前锂电产业链的供需反转,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需求端储能、电动汽车、新兴场景三重支撑,市场需求将在此轮周期内保持持续的高景气度;供给端经历了市场出清后,行业集中度提升,电芯及材料头部企业定价权增强。
对于锂电行业而言,供需反转不仅有望使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修复,而且意味着当前产业的发展态势,正在从“价格内卷”向“质量提升”转型。而当价格拐点成为行业分水岭时,锂电产业链企业已踏上技术引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