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摘要
7月4日“大美丽”法案通过后,决定下半年海外市场的三大因素之一的财政和税改已基本尘埃落地(《全球市场2025下半年展望:共识化的“去美元”》),特朗普的焦点又再度转向贸易和关税,近期接连宣布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政策,让市场担心好不容易“消停”了三个月的关税战是否又面临升级风险。的确,如果不紧密追踪关税变化的话,很容易给人又再度大幅升级的感觉,但市场的反应却出奇的“冷静”,美股反而屡创新高。
那么,到底关税有哪些新变化,是否大幅升级,对宏观环境和资产的路径是否有影响?我们将在本文中梳理更新。
正文
关税有哪些“新变化”?时间“变相”延后、整体税率变化不大、进口份额若包含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欧盟则近七成
我们在下半年展望中明确提示,关税作为特朗普本轮任期内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大概率会:1)继续推进,即便援引IEEPA加征的“对等关税”面临法院的限制性裁决,但其仍可能通过301条款、201条款以及232条款来推动关税;
图表:除IEEPA外,特朗普仍可能通过301条款、201条款以及232条款来推动关税
资料来源:白宫,PIIE,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5年7月13日
2)需要维持一定的基本税率(有效税率10~14%即可对应年化关税收入3000-4000亿美元,2024年底有效税率仅为2.3%),以抵消大部分“大美丽”法案增加的支出(每年平均新增支出3400亿美元),使得整体财政既可以边际改善但却不大幅加剧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大美丽”法案后的美债、美股与流动性》);
3)但也不能太高,否则增加通胀风险,得益于补库,当前税率对通胀压力有限(《美国还能“扛多久”》);
4)市场逐渐脱敏,只要关税不系统性升级,市场认定特朗普加征关税就是为了提高财政收入。
图表:关税政策近期的主要变化一览
资料来源:白宫,PIIE,中金公司研究部
临近原定的7月9日除中国以外的谈判截止日,关税政策又发生了以下一些新的变化,给大家以再度“升级”的感觉。主要内容如下:
1) 时间变相延后:自4月以来,除了越南[1]和英国[2]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议外,美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谈判并未如期完成,因此谈判截止日期也由7月9日“变相”延长至8月1日。
2) 整体税率其实变化不大:美国分别于7月7日[3]和7月9日[4]发送“征税函”对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22个国家征收20%~50%不等的新税率,但其中多数国家税率维持4月2日“解放日”宣布的“对等关税”不变,如韩国、泰国;甚至柬埔寨、斯里兰卡等税率还明显下降,分别由49%和44%降至36%和30%;巴西税率抬升幅度最高,由此前的10%升至50%。7月10日和7月13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将自8月1日起对加拿大[5]、墨西哥和欧盟[6]加征关税,关税抬升幅度在5~10ppt不等。
3) 进口份额若包含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欧盟则近七成:前两批公布的22个国家中,除日本(4.5%)、韩国(4.0%)占美国进口份额较高,大部分国家占美国进口份额小于0.1%,因此加权后对美国有效税率影响可“忽略不计”。但若包括加拿大(12.6%)、墨西哥(15.5%)以及欧盟(18.5%)的关税变化,涉及美国进口份额占比将显著由21%增加至67%,我们测算该变化也将由当前仍处豁免期内的有效税率抬升3ppt。
4) 对铜加征关税:7月9日特朗普宣布自8月起将对进口铜征收50%关税[7],若基于2024年170亿美元的进口规模,我们测算此举将推升有效税率0.2个百分点。
图表:美国分别于7月7日和7月9日发送“征税函”对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22个国家征收20%~50%不等的新税率
资料来源:白宫,PIIE,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何理解“新关税”?有效利率和通胀路径或不会大幅改变,暂且视作“谈判技巧”,但对华关税需关注转口贸易限制
8月1日后有效税率大概率仍将维持在15~16%,若“新关税”完全实施则或推升至18%,当前处于豁免期内的有效税率约为12~13%(中国30%,其他国家10%),除了已经达成协议的英国(10%)和越南(20%)外,如果假设上述特朗普提出的“新关税”完全施行,则对等关税部分的增幅将由当前的4.7ppt升至8.7ppt,有效税率整体升至18%,远超过3000~4000亿美元关税收入所对应的10~14%水平,因此我们暂且将“新关税”视作“谈判技巧”。如果假设谈判顺利,除中国、越南以及英国外的国家回到10%的关税,则有效税率则在15~16%,不至于大幅改变通胀路径。
对通胀而言,有效税率抬升有限对通胀幅度的影响不大,更多是路径上因截至日延后至8月导致的传导延后。我们预计年底CPI同比为3.3%,核心CPI同比为3.4%,通胀压力仍主要在四季度。
图表:8月1日后有效税率大概率仍将维持在15~16%,若“新关税”完全实施则或推升至18%
资料来源:Haver,白宫,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本轮有效税率在8月1日后大概率回到15~16%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们预计年底CPI同比为3.3%,核心CPI同比为3.4%,通胀压力仍主要在四季度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市场反应看,市场同样也认为近期政策更多是一个施压和谈判的技巧,“征税函”公布后市场“静观其变”,主要资产波动并不大,美股甚至再创新高,长端美债利率小幅升至4.4%附近,美元指数甚至小幅走高至97.7,这也与我们此前判断一致,即一旦当市场意识到关税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及临近中期选举的“约束”后,也不致重演对等关税后的恐慌,波动幅度不会回到4月2日的极端情形(《全球市场2025下半年展望:共识化的“去美元”》)。
对华关税预期如何?5月12日中美关税“降级”以来,美国对中国关税税率在8月12日前由145%降至30%(20%的芬太尼+10% 对等关税),8月12日后将回升至54%(20%的芬太尼+34%对等关税)(《中美关税“降级”的资产含义》)。目前来看,从这水平上再进一步降低似乎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国与越南的贸易协定中规定第三方转口税率为40%,这也意味着,如果美国对华关税税率低于40%,则无需转口贸易,因此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其他国家是否涉及到转口限制,有助于我们判断最终对华关税税率的区间。
对资产的含义?三季度流动性“抽水”、关税谈判等仍可能造成扰动,但波动将提供再配置机会
总体来看,近期关税政策的新变化依然可暂时理解为“谈判技巧”,并没有大幅改变宏观增长和通胀的路径,市场也选择“静观其变”。然而,进入三季度,“大美丽”法案通过后带来的一个季度一万亿美元左右的流动性“抽水”(《“大美丽”法案后的美债、美股与流动性》)、关税谈判进展中的“极限施压”、再加上7-8月因基数和库存因素必然走高的通胀,再加上当前情绪处于高位的美股市场,也不排除再度出现波动,近期美债利率已经有所抬升。
但我们依然重申,如果出现波动,仍是较好的再介入机会,美股和美债都是如此。我们建议关注后续8月1日及8月12日两轮关税谈判截止日期,7~8月通胀数据、7~9月发债高峰、7月FOMC会议、美股二季报。
短期扰动或通过推高美债利率传导至美股。1)美债利率,若比照2023年三季度美债利率底部抬升120bp的极端幅度,美债利率在当前4.3%基础上再抬升80bp会突破5%(4月以来已抬升40bp)。然而,这一类比可能过于机械,一方面,当前期限溢价已经处于高位,2023年抬升前期限利率为负值(-0.8%),而当前一度高达0.9%,为2014年7月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4月“对等关税”后流出美债资金的幅度是2023年三季度的两倍还多,即便是三季度供给压力增加,也不至于那么极端。
图表:2023年三季度债务上限解决后,10年美债期限溢价带动名义利率抬升120bp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2)美股估值:2023年6月底至10月中旬的利率上冲阶段,高利率导致估值收缩明显(拖累8%),但美股盈利仍增长4%,因此整体回调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假设其他条件不变,10年美债若突破4.8%,或将拖累标普500估值从当前22.3倍降至20.3倍,幅度9%左右。
图表:标普500中枢在6000~6200,利率若回到2023年发债高峰对应标普500 5500点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期看,波动反而提供配置机会。1)冲高的美债会使得金融条件收紧,再加上美联储可能四季度降息,都可以提供再配置机会。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美联储年内可以降息两次,对应美债中枢4.2%左右。当前美国实际利率(1.78%)仍比自然利率(1%)高0.78ppt,意味着美联储本就需要降息。只不过关税谈判尚未落地,因此节奏上或需等到9月关税落地、不确定性消退后方可开启降息。
图表:美联储降息 2 次对应美债利率中枢在 4.2%左右
资料来源:Bloomberg,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2)美国信用周期的重新启动,是美股主要支撑和动力,得益于AI投资的强劲、政府财政脉冲的环比改善,以及降息后美国私人部门传统需求的重启《2025下半年展望:共识化的“去美元”》。基于年内降息2次、盈利增速回升至9%(减税部分抵消关税拖累),我们测算,标普500指数中枢对应6000~62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