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增速放缓,整车价格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电池技术“进化”,成为电池企业突围的核心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加速洗牌,动力电池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装机量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有69家,到2024年已减至56家,较2020年减少超18.8%;2020年,前13家企业的合计装机量,在总装机量中的占比为94.7%,而到2024年,前9家企业合计市占率就已达94.9%。
这些变化反映出,动力电池行业低端产能正被加速淘汰,而优质企业则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等手段,不断巩固其自身的市场地位。
技术方面,从封装形式看,动力电池分为方形、圆柱和软包三种类型,也形成了三大电池技术路线。其中,方形电池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在乘用车领域,大圆柱电池量产装车提速明显;在低空飞行器领域,圆柱、软包电池加速“破局”。此外,软包技术还被视为是固态电池未来主流封装技术之一,一些老牌和初创电池企业均积极布局,持续研发。
当前,这些技术路线正以差异化创新,驱动应用领域发展。同时,掌握前沿电池技术与高端产能的电池企业,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装机量。
圆柱电池:有望破解低空领域痛点
业界人士表示,2025年大圆柱电池或将迎来规模化装车的“转折点”,同时,多型号圆柱电池,未来还有望在低空经济等领域“大显身手”。
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亿纬锂能实现了国产大圆柱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量产。据介绍,亿纬锂能通过打通技术工艺、自研产线设备等手段,使大圆柱电池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亿纬锂能近期还向外界展出了其应用于低空场景的圆柱电池矩阵:50PL(21700)以及26105、46950三款圆柱电池。据介绍,针对320Wh/kg以下的需求,亿纬锂能将采用圆柱电池技术路线。
与此同时,在圆柱电池赛道,还有一些初创企业崭露头角。今年3月,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1.5GWh大圆柱全极耳动力电池一期量产示范线正式投产,据介绍,其46系列大圆柱电池日产能可达7.5万支。
有资料显示,睿恩新能源研发的适用于eVTOL场景的无极耳大圆柱电池产品,实现多项性能突破:电芯能量密度≥300Wh/kg、持续放电倍率≥8C & 瞬时放电功率≥14C、循环寿命≥1000次、-40℃容量保持率≥80%。据悉,目前该企业正在进行相关产能规划。
对于圆柱电池的的特性,今年早些时候,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中心总经理周波,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就曾指出,圆柱电池是方形之外更早的一个电池“流派”,其能量密度上限更高,设计也更加灵活,适合大规模生产。
亿纬锂能方面也表示,圆柱电池具备设计、制造、成本、安全等综合优势,可实现系统层级无热蔓延,直击高比能电池在低空动力应用中的核心痛点——安全与可靠。
软包固态电池:低空潜力巨大
在锂电技术路线之争中,相较于同级别方形电池,软包电池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这也使得软包电池目前成为应用场景向轻量化升级的首选方案。叠加固态电池技术,软包固态电池已成为低空赛道另一个极具潜力的电池技术路线。
电池中国了解到,亿纬锂能在这一技术路线上布局清晰:针对低空320Wh/kg及以上的需求,其将采用软包电池技术路线,推动电池从液态技术向固态技术迭代。
孚能科技近期也透露,其低空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具有满足国际安全标准、电芯350+Wh/kg高能量密度、7C~10C长脉冲功率、-40℃~60℃宽温运行、1万+飞行周期和高质量标准等优势。
据介绍,孚能科技已量产的电芯产品能量密度为285Wh/kg;其第二代eVTOL半固态电芯即将小批量投产,能量密度已被提升至320Wh/kg;目前,其第三代eVTOL半固态及全固态电芯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中,目标能量密度400Wh/kg。
在电池中国看来,软包固态电池超500Wh/kg的电芯理论能量密度,及其本征安全特性,契合低空飞行器的市场需求,未来或将成为电动载人飞行器续航里程突破300公里的一个利器。
整体看,未来几年内虽然方形电池仍将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据主导,但圆柱、软包电池也将通过技术迭代和场景适配,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并重塑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