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澜起伏,而锡以年内累计涨幅超31%的惊人表现(LME锡价数据),成为有色金属板块的领涨品种之一。作为有期货盘的商品,锡价主要由资本多空双方博弈形成;多头之所以看好看涨锡价的背后,既有缅甸地震、刚果(金)武装冲突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供应冲击,也受到AI算力革命、新能源需求扩张等长期结构性因素影响。
价格表现:突然而至的“爆发式”上涨
今年一季度,锡价呈现加速上行态势。截至3月末,LME锡价年内累计涨幅达31%,沪锡主力合约价格逼近30万元/吨大关。其中,3月25日至3月31日的5个交易日内,长江有色金属网1号锡价从28万元/吨飙升至29.85万元/吨,其中单日涨幅最高达11750元/吨。这一涨势远超同期铜(涨幅约20%)和黄金(涨幅约15%),成为大宗商品市场令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图1:长江有色金属网1号锡价走势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供应端:黑天鹅事件与资源稀缺性共振
——缅甸地震中断复产预期
缅甸作为全球第三大锡生产国,其佤邦地区贡献了该国70%的锡矿产量。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虽未直接冲击矿区,但导致曼德勒省至佤邦的运输网络瘫痪,原定3月31日召开的曼相矿区复产座谈会被迫推迟。佤邦地区年产量约2.5万吨,在中国锡矿进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复产延迟迫使国内冶炼厂转向高价非洲矿源,进而推升冶炼成本。
——非洲地缘政治扰动加剧
刚果(金)Bisie锡矿(年产量1.2万吨,占全球5%)因武装冲突停产,尼日利亚锡矿则受制于政府监管收紧。
——印尼出口限制与库存低位
今年1-2月印尼精炼锡出口同比锐减50%,出口配额政策进一步收紧。今年一季度,全球锡矿产量同比下降8%,而精炼锡产能利用率仍高达90%,矿端紧缺直接传导至冶炼环节。LME锡库存一度降至3050吨,创2023年年中以来新低,凸显全球供应链脆弱性。
需求端:新兴产业驱动结构性增长
——AI算力基建引爆焊料需求
全球AI大模型竞赛推动数据中心建设高峰,每万台AI服务器需消耗约20吨锡焊料。今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5%,台积电等代工厂产能利用率达95%,直接拉动锡焊料需求增长8%。国际锡协会(ITA)数据显示,当前锡矿供应量比全球需求量短缺16%,AI产业扩张使缺口持续扩大。
——新能源领域需求多点开花
光伏:预计2025年国内光伏装机量预计达120吉瓦(同比增长40%),单吉瓦光伏焊带耗锡90吨,带动锡消耗量增长数量可观。
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锡量约1公斤,预计2025年产量突破800万辆,带动锡消费增加3%。
储能与电机:电池连接器与永磁电机焊接需求同步增长,新能源领域用锡复合增速达25%。
——政策刺激与传统产业复苏
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延伸至消费电子领域,刺激今年3月份国内家电焊料需求环比回升15%。3月制造业PMI升至50.5%,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传统电子、镀锡包装等需求回暖。
库存分化与市场情绪博弈
——全球库存结构性矛盾
尽管LME库存处于低位支撑国际锡价,但3月末中国社会库存同比增加,反映出高价对终端需求的抑制作用。这种分化表明,一季度的涨势更大程度上受供应短缺预期影响。
——资金面与情绪催化
投机资金加速流入锡市,沪锡持仓量创历史新高。市场对缅甸复产进度和刚果(金)局势的敏感性增强,任何供应端负面消息均可能触发价格波动。
产业影响与市场启示
——冶炼企业成本压力陡增
国内精矿加工费跌至云南地区12000元/吨、广西地区8000元/吨的历史低位,部分冶炼企业因原料不足被迫降低开工率。
——下游行业承压与替代风险
焊料企业面临“高价抑制订单”与“刚性生产需求”的两难选择,部分厂商开始探索银、铋等替代材料,但短期内难以撼动锡的技术优势。
——资源战略价值重估
锡资源的稀缺性(全球储量逐年递减)与新兴产业依赖性(AI、新能源)使其战略地位提升。国际资本对锡矿资源的争夺加剧,刚果(金)、缅甸等资源国的地缘风险溢价持续走高。
结论:结构性矛盾能否缓解有待观察
一季度锡市场经历了“供应刚性收缩”与“需求弹性扩张”的碰撞。缅甸地震、非洲冲突等突发扰动放大了资源稀缺性,而AI与新能源革命则重塑了长期需求曲线。当前市场已进入“低库存+高波动”的新常态,未来价格走势将受到供应恢复节奏与新兴产业需求增长的动态平衡的影响。对于锡产业链参与者而言,强化资源储备、拓展供应链弹性、开发替代技术将成为应对风险的关键。
作者 | 周匀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