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铜精矿供需失衡持续加剧,智利国家矿业公司(Enami)正与制造商和国际贸易商洽谈,为一项超过14亿美元的冶炼项目寻求融资支持。该项目旨在重建早在2023年初被关闭的帕伊波特(Paipote)冶炼厂。这项计划不仅承载着智利政府推动本土铜冶炼能力复苏的希望,更成为全球铜产业链“冶炼端危机”的一个缩影。
冶炼项目重启背后的逻辑:供需结构性错配
Enami首席执行官伊万·姆里纳兹(Ivan Mlynarz)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全球冶炼利润不断被压缩,但引入更高效的技术,以及同时回收金和硫酸等副产品,依然令项目具备经济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智利希望通过本地化冶炼,减少对中国精炼铜进口的依赖,实现更高的资源价值链附加值。
姆里纳兹透露,Enami已开始接触财务顾问推进融资流程,公司将保留100%的股权。目前已有来自制造业、金属贸易领域的多方表达兴趣。一种设想是由金属买家预付资金换取未来铜供应,另一种可能是通过多边贷款机构融资。
为何冶炼投资在“寒冬期”仍吸引关注?
全球铜冶炼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盈利压力。根据Bloomberg数据显示,2025年铜冶炼基准加工费(TC/RC)预计将从2023年的近90美元/吨暴跌至20–40美元/吨,为十年来最低水平。多个冶炼厂表示,在低于每吨35至40美元的水平下将面临全面亏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冶炼国家,近年来新建和扩建冶炼产能迅猛,包括刚果(金)、印度、印尼在内的新兴国家也纷纷投产新厂,导致精矿供应严重紧张。CRU预测,2025年铜精矿的供应增长仅为40.5万吨,而全球冶炼厂对精矿的新增需求高达156.2万吨,供需缺口将达到120万吨,为至少十年来最大。
“挤压式生存”:矿商与冶炼厂的博弈
以往主导TC/RC基准价格设定的美国矿商自由港(Freeport-McMoRan)由于其印尼新建冶炼厂投产,明年将削减精矿对外销售,其首席执行官凯瑟琳·奎尔克已表明今年不会再设定基准价。这一角色或将由一贯立场更为强硬的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公司(Antofagasta)接替。
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中国冶炼厂代表已在伦敦与矿商沟通,强调若处理费过低,将导致冶炼产能大规模退出、甚至对整个行业造成“永久性损害”。CRU预计,供需缺口中有70%或将通过冶炼厂主动削减开工率来应对,其余部分将需要通过临时或永久关停冶炼厂才能弥补。
未来何去何从?冶炼产业链的结构性调整已经开始
欧洲最大冶炼企业Aurubis新任CEO托拉夫·哈格表示,公司将继续履行长期合同,但也不得不接受更低的TC/RC。他对行业长期前景仍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随着部分产能被淘汰、矿山投产节奏恢复,市场可能将在未来一年迎来修复。
然而,正如CRU分析师埃里克·海姆利希所警告的:“矿商固然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压低TC/RC,但若压得太狠,将导致需求端冶炼企业大批出局,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链的长期稳定。”
智利冶炼厂重建,是战略反击,还是孤注一掷?
智利Enami重启冶炼项目的决定,看似逆势而为,实则是在全球冶炼结构性供需错配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夺回产业主导权。这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对资源价值链的掌控,更反映出在资源地缘政治、绿色转型压力和中美供应链博弈之下,铜产业格局正被重塑。
未来的关键问题是:在矿产资源越发紧张、绿色冶炼标准不断提升、技术与资本门槛水涨船高的今天——哪些冶炼厂能“活下来”,又是谁能在寒冬之后迎来下一轮行业复苏?
(原始素材来源:彭博社,矿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