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影响解读——铜】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措施,或引发全球铜产业链艰难重构
发布时间:2025-04-10 10:32:32      来源:安泰科

一、美“对等关税”措施介绍及影响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白宫高级官员表示,基准关税税率(10%)将于4月5日12:01生效,对等关税将于4月9日12:01生效,美墨加协定下的商品关税豁免将继续,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关税仍维持在25%。

其中对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为34%,与特朗普重返白宫前中国面临的13%平均关税税率,以及特朗普自1月20日上台以来实施的20%加征关税税率相加,对华的实际平均关税税率达到67%。

根据白宫发布的豁免清单,部分金属和能源等产品不受“对等关税”政策影响:已按《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加征关税的钢和铝及其衍生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未来可能受第232条影响的铜、木材等商品;美国无法生产的某些关键矿物,贵金属,能源以及能源制品等。

信息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一政策不仅可能加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和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已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4月4日,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4月4日起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将16家存在可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行为的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对其出口两用物项,将11家涉台军售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调查,并决定自2025年4月4日起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市场监管总局因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依法对其开展立案调查;因相关进口产品存在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要求等问题,暂停1家美国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

欧盟、加拿大等经济体也表示在保持与美国展开谈判的同时,已准备好通过相应的反制措施来捍卫自身的利益。

未来,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和全球贸易秩序的走向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对全球铜产业影响分析

1.对市场情绪形成严重打击

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不仅对美国自身经济和股市造成冲击,也对全球市场情绪产生了严重打击,市场避险情绪急剧升温,全球股市及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均受到重大冲击而大幅下跌,而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受到青睐上涨。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美国、欧洲、亚太股市暴跌。截止4月7日收盘,以关税政策公布后的3个交易日内的最低值与4月2日的收盘价比较(下同),美国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达13.29%;英国富时250指数最大跌幅11.49%;德国DAX30指数最大跌幅17.42%;日经225指数最大跌幅13.81%;上证指数最大跌幅9.24%,多个指数创下年内新低。

在大宗商品市场,原油价格因贸易摩擦加剧而转跌,跌幅高达16.65%;有色金属全线下跌,其中伦铜最大跌幅达16.62%,美铜跌幅更甚,为19.90%,美铜相对伦铜的溢价由对等关税政策公布前的1380美元/吨降至700美元/吨左右;沪铜由于4月4日休市,4月7日开盘即跌停。即使是最具避险价值的黄金在关税政策宣布后也因受流动性冲击而下跌,美元、欧元作为传统避险货币偏强运行。这种市场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风险偏好明显降低。

此外,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还引发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调整。由于关税可能推高通胀,同时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的概率有所上升。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投资者纷纷调整投资组合,增加对债券等低风险资产的配置,美债收益率降低。

2.对全球铜供应链形成阻碍

年初以来,市场对美国可能加征铜进口关税的预期不断升温,这一预期成为推动美铜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之一,两市价差不断扩大,在市场套利行为驱动下,全球铜库存呈现出大规模流入美国的趋势。这种大规模的库存流入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美国本土视角来看,大量铜库存的涌入彻底改变了其本土铜资源原有的供需结构。原本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供应的大幅增加使得美国国内铜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从全球视角而言,全球铜库存大量流入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全球其他地区的铜供应节奏。一些依赖铜进口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全球铜库存流向的改变,不得不重新调整采购策略,寻找新的供应渠道,全球铜供应出现了阶段性结构失衡。

数据来源:安泰科

2025年1月以来COMEX-LME铜期货价差(单位:美元/吨)

尽管此次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将铜列入豁免清单,但正在进行的232措施极有可能对铜进口征收比原预期的10%更高的进口关税,其他国家和地区与美国的铜贸易成本将显著提高,无论是美国还是全球其他地区,铜供应格局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是铜产品的净进口国,由于进口关税将导致其国内铜价高于国际市场,下游企业采购意愿和消费者购买能力同步减弱,导致其国内铜供应或将更加依赖本土,削弱供应链灵活性;同时美国高铜价也封堵了其铜产品的出口渠道,其出口铜产品的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在全球其他地区,一方面,对美贸易受阻使依赖对美出口的铜产业发展受限,供应格局被迫重塑;另一方面,经济走弱预期让企业投资更谨慎,新建设项目和生产活动减少,导致供应链迟滞、效率下降等问题。

综合来看,关税对铜供应链的影响本质是“成本冲击→需求收缩→结构重构”的连锁反应:短期通过价格上涨直接抑制消费,中期迫使供应链区域化调整,长期则因贸易保护主义令铜供应链各环节均面临压力,铜的流动性受阻,大幅削弱全球铜供应通过市场效应进行再平衡的能力。

3.对全球铜消费形成拖累

(1)“对等关税”带来的逆全球化,导致全球工业活动放缓

美国的“对等关税”措施是逆全球化趋势的一部分,破坏了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利益平衡,理论上从长期来看会削弱铜需求,一方面,关税政策引发贸易紧张局势,一些大国准备或已经采取了反制措施后,贸易摩擦的加剧将令制造业的投资意愿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量增速已从2024年的3.2%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0.8%,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美国“对等关税”将进一步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进而将导致全球工业活动放缓,铜的长期消费增长趋势也将因此受到抑制。

(2)成本上升和贸易阻碍将直接对铜消费形成拖累

对于美国来说,其看起来是在试图通过关税政策减少对中国铜供应链的依赖,但中国在铜产业中下游的优势难以替代,此举只会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面临成本压力,原料端成本上升最终会传导至下游终端产品,从而抑制其部分铜消费,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铜消费国,这种变化将对全球铜消费形成拖累。

对于全球来说,中国对美出口的消费电子、机电类、轻工制造、电力设备等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将受到关税影响,导致相关产品的出口需求下降,铜作为这些行业的关键原材料,消费增长将因此放缓;且美国对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密集区域加税,或将对转口贸易形成抑制。同时,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一些区域的制造业本就缺乏技术和资本优势,难以通过产业升级对冲关税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债务危机,进而压制制造业及其自身的铜消费能力。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长期看铜需求将因绿色能源和AI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带动,增长极具潜力。但美国强行调整供应链,可能导致这些领域所需产品价格走高,延缓能源转型进程和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相关用铜产品消费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美国试图通过“对等关税”进行胁迫式谈判重塑贸易规则,将造成供需两端同时受损,导致部分铜消费相关行业面临因价格问题出现的采销双困局面,进而对铜消费再次形成拖累。

三、全球铜产业链或将艰难重构

美国发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将使得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被迫调整全球布局,区域化供应链取代全球化分工。不管对美国自身还是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构都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大量产业的供应链乃至一些产业的上下游都将被迫承担重构的巨大成本,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生产效率大幅下降、技术升级延缓,中短期内恐难以找到替代来源,最终对铜全产业链形成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由美国宣布的关税政策最终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全球贸易格局和铜供应链格局将因此遭受破坏,产业链也将从国际化向区域化发展演变,导致铜供需双弱,且对铜需求的负面影响更甚于铜供应,进而在对铜价形成一定压力的基础上,抑制铜资源并购和投资的热情。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具有完整的铜产业链供应链,并且拥有着服务全球制造业的协同能力。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在铜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短板,如装备制造、工艺技术、人才保障及其他相关配套条件等。因此,在美国掀起的贸易战背景下,全球铜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的重塑将承担高昂的代价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