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8个品种固体废物列入限制进口类
发布时间:2019-09-02 10:02:42      来源:上海有色网
网讯: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进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一、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督察进驻工作
2019年7月10日至8月15日,8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顺利完成对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中央企业的督察进驻工作。
截至8月25日,各督察组共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8868件,被督察地方和中央企业已办结8385件,阶段办结5403件;立案处罚2362家,罚款13659.9万元;立案侦查79件,拘留57人;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556人,问责298人。
督察始终坚持“坚定、聚焦、精准、双查、引导、规范”要求,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做到见人见事见责任,查实一批工作不实、责任不实、效果不实,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曝光典型案例16个。对已经转办、待查处整改的群众举报问题,各督察组均已安排人员继续督办,要求被督察地方和中央企业盯住不放,不解决问题绝不松手,确保群众举报问题能够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公开到位,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诉求。
目前,各督察组正在开展督察报告起草、移交案卷梳理等工作。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将按照有关程序,组织交换意见,向被督察地方和中央企业进行反馈,并按照有关权限、程序和要求进行问题移交。
二、生态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正面典型,生动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中,有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的大力整治污染问题,实现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还有的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破解了“邻避”困境。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图书收录了各地各部门推荐的30个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典型案例。这些正面典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和代表。
为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目前我部已在“生态环境部”两微、官方网站开设“美丽中国先锋榜”专栏,陆续转发30个案例,以期扩大典型案例的影响力,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公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督促帮助长江经济带相关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监督管理水平,2017-2018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原国家海洋局等六部门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
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绝大部分保护区设置了独立管理机构,所有的保护区都建立了管理制度并开展了日常巡护工作,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状况基本稳定,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稳中有升,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从各省总体情况来看,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省(市)评估情况较好。评估结果前十名的保护区包括:四川卧龙、湖北五峰后河、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湖北神农架、江苏大丰麋鹿、贵州赤水桫椤、江西武夷山、浙江天目山、贵州梵净山、江西九连山。
同时,评估结果中也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落实保护区管理责任不到位等问题;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与勘界立标等基础工作薄弱,科研监测、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人类活动负面影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评估结果后十名的保护区包括:安徽扬子 鳄、重庆缙云山、重庆五里坡、贵州佛顶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贵州段)、云南文山、江西赣江源、江西铜钹山、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四川长沙贡玛。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成效评估,并通过帮扶指导、后评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
李高司长:谢谢刘司长,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大家进行交流。非常感谢大家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心支持。媒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非常希望各位媒体朋友持续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更多地报道气候变化。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李克强总理担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今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并对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本次机构改革以来,面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生态环境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融合,积极推动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同时我们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为去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参加即将于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持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做出贡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刚才您提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请介绍一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何举措?
李高:谢谢你的提问。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也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各项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包括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等。我们也取得了很多具体进展,碳市场建设的数据基础非常重要,我们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各省市报送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修改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我前面提到的相关配套制度也在反复修改完善过程中,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发电行业和地方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
碳市场建设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挑战很大,在法规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非常繁重。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按照碳市场建设方案要求推动有关工作,有效发挥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具体工作来讲,我们将重点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早出 台,为碳市场建设奠定法律制度基础,加快印发《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和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机构管理办法,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我们都在积极推动。我们还要进一步持续开展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不是虚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经有了初步建设方案,下一步要对这个方案进行论证,论证确定方案后要加快两个系统的建设。我们还要确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组织在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户,为碳市场的测试运行和上线交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全国碳市场是以发电行业突破口,我们也已经在考虑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主体范围,增加交易品种的问题,提前做好将其他行业尽快纳入碳市场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此对关心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同时也请大家放心,我们一直在按既定计划积极、稳妥、持续地推进有关工作,第四季度我们将会有碳市场建设的一系列成果展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我们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重要进展。谢谢大家。
路 透社记者:近期有专家学者撰文指出,在当前政策下,中国可能无法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承诺,除非在十四五期间采取更加严格的减排措施,请问环境部对此有何评论。另外在大阪G20峰会期间,中方承诺将要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确保其较此前更具进步性,体现最高雄心。请问环境部,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方式进一步进行碳减排?
李高:谢谢你的提问。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研究的论文有很多,你讲到的是其中一个研究结论,有的专家认为我们要实现目标有难度,我们还看到一些研究,认为中国能够提前很多年实现这个目标。专家学者们从他们各自的专业角度,根据他们获得的数据,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对中国能不能实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得出了不同结论。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好的建议,我们会认真吸取。但这些不同的研究结论只代表有关机构和专家个人观点。
在中国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个问题上,我想强调两个“不要低估”。
第一,不要低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这些目标的难度。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防治污染等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近期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实现2030年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就像李克强总理指出的那样,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些目标肯定不是能提前很多年、很顺利就实现的。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我们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我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经过认真研究,做出的审慎决策。它不可能是轻而易举达到的。
同时还有另一个“不要低估”,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对于落实自身承诺的坚定信心,不要低估中国政府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的决心。我们将持续地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确保实现我们已经做出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当前工作重点就是确保“十三五”碳强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在“十四五”方面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因为“十四五”非常重要,是我们落实2030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在不久前结束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的。
实际上前面我已经介绍了,下一步我们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并且与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节能提高能效等工作领域更好的衔接。
在继续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十四五”我们将继续实施有力的碳强度下降控制目标,同时还将积极稳妥地支持鼓励部分地方行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为我国整体实现目标做出贡献,为其他地方和行业提供学习借鉴。
“十四五”我们将继续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开展分解落实考核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设定、分解落实和考核工作将会进一步跟生态环境系统现有的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好生态环境系统强有力的监督、督察职能。
我们目前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主要是围绕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十四五”我们将推动开展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控制工作。
第二,“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的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由生态环境部统筹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包括统计、能源、林业、农业等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温室气体管理、统计核算机制。开展常态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温室气体数据的年度发布工作。目前我们现有的机制、人员、资金支持都不能满足年度发布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履行《巴黎协定》对履约透明度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数据要求。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个工作,“十四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进入平稳有效运行的阶段,在“十四五”期间交易范围、交易品种都将进一步扩大,法律制度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总体上将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
第四,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根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考虑更新、充实现有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开展落实战略的具体行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把适应领域我国好的做法介绍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经验。
第五,在“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工作要做到全面融合,在目标规划、政策、监管、考核各个方面形成统筹融合、协同增效、不断完善的机制,包括工作机制、政策、队伍、管理等方面。
第六,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方面,我们将继续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坚定不移地支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重点是推动《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各国采取切实行动履行已经做出的承诺,谢谢。
财经杂志记者: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在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友宾: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政策措施,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2019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坚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进口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为728.6万吨,同比下降28.1%,其中,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进口量为543.9万吨,同比下降33.2%。
一是继续深化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于6月2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继续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7月1日开始将铜废碎料、铝废碎料、废钢铁等8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类调整列入限制进口类。
二是坚决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严格控制审批总量。5月开展了新一轮打击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企业环境违法率从2017年的59.9%降至2019年的9.9%,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着力构建防堵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作为环境监管重点,按季度进行现场检查。各级生态环境、海关、公安等部门健全情报互通机制,实施执法监管联动。
下半年,生态环境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充分利用部际协调小组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持续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确保全面落实2019年工作计划,坚决完成全年固体废物进口总量控制目标。
南方周末记者:我们注意到,生态环境部持续推进水源地整治工作,请问进展情况如何?发现了哪些问题?下一步将有何措施?
刘友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与各省(区、市)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按照部署,在2018年已完成长江经济带11省份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整治的基础上,2019年应完成其他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县级及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共涉及156个地市527个县899个水源地3626个环境问题。截至2019年8月27日,3626个问题中有3086个已完成整治,完成率为85.1%,超过序时进度要求。
从各省份情况看,北京、福建、西藏、宁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率先完成水源地环境整治相关任务;新疆、河南、河北3省任务完成率达到90%以上;山东、山西、广东、青海、广西、甘肃、吉林、陕西等8省份任务完成率75%以上,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从各地市情况看,超过1/3的地市(58个)已完成全部整治任务。
同时,一些地市水源地整治工作相对迟缓。辽宁、黑龙江、海南3省任务完成率分别为74%、75%和75%,进度相对滞后。特别是黑龙江鸡西市尚未完成任何一项整改任务;辽宁铁岭、海南屯昌、吉林辽源、甘肃陇南等4个市(州、直辖县)任务完成率不到一半。辽宁省锦州市锦凌水库农田退耕问题整治不彻底,山西省晋中市、吉林省吉林市等地部分水源地农业、生活面源污染整治效果需要进一步巩固。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按月调度并公开通报各地整治进展,督促落实水源地保护主体责任;继续发挥包保协调等机制作用,帮助进展滞后地区查找问题,推动解决到位,并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切实保障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效果。
中新社记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指出只有减少包括土地和食品在内所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才能将全球变暖温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请问生态环境部对此有何评论?
李高:谢谢你的提问。8月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特别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这是气候变化领域一份新的科学报告。这个报告也得到各国政府批准,我国科学家也全面参与了报告起草工作。这个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威胁粮食安全,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还会加剧气候变化。报告希望各国采取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过度消费和粮食浪费,避免森林焚烧和毁林,建议各国提高土地和粮食等所有行业的减排行动。这个报告进一步向我们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强调了气候变化负面影响,从土地利用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各国进一步开展行动是有益参考。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我们需要认真考虑,首先是怎么能够做到这些要求。比如报告提出减少过度消费和粮食浪费,这些现象最主要还是发生在发达国家。落实这一要求,首先发达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不仅是在现有基础、现有承诺上采取强有力行动,而且在国内各项政策,包括IPCC报告提出来的过度消费、粮食浪费方面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同时,我们要注意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气候变化威胁,另一方面也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国情,在采取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方面,也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做出表率,同时在政策制定、规划、利用方式等方面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另外,在资金支持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个报告强调减少所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目前应采取全经济领域减排措施,包括土地和食品在内的领域。如果有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应当对照IPCC报告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做得更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讲,技术能力、资金缺口,需要发达国家的支持,还要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确保粮食安全,要采取协同的政策。
之前也有记者提到力度的问题。力度的问题怎么看,我想当前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强化减排提高力度,同时要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是资金有很大缺口,如果缺口不能得到弥补,落实自主贡献也会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提高力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讲力度并不应只讲减排力度,还有支持力度。这跟上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充分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力度,这既不符合《巴黎协定》精神,在现实中也没有可操作性,所以还是要回到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要求上,发达国家不仅自己在减排上要做得更好,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我们也需要找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本低、风险小的解决方案,包括我们推动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下一步能够为更多国家所认识,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更多采用。
我个人觉得当前重点还是要强调各个国家信守承诺,首先要落实自己已经做出的承诺。我们看到有些国家不仅推行单边主义,不遵守或者完全抛弃自己已经做出的承诺,这些问题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比提高力度更加紧迫的问题。同时,有的国家以自己优先为目标,采取损害开放包容的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体制的行动,这样的行动如果继续下去,会损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进而损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当前的重点是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谢谢。
详情查看"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扫描进群 免费领取《独家产业链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