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讯:8月22日,近年来我国对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再生铅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出 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利用,此举对于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端和再生铅行业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主办的《2019年再生铅蓄电池产业峰会》上,江西省山江湖委办公室罗斌华博士以江西为例,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及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解读。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一直是江西坚守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世纪的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工程到后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现在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始终将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题、全社会参与的一项任务。方案要求,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加快制定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循环经济引导机制。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制定汽车、工程机械等再制造标准体系,在南昌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生产、利用试点。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体系。
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之一: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构建“两网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加快推进建设江铃汽车、小蓝机械、萍乡矿山机械、鹰潭铜材、吉安电子、南康家具、丰城市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集聚区。
二、江西省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政策
1.重要意义。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2017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绿色崛起的内在要求,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对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有重要作用。
2.工作目标。到2020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产品生态设计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品种的废物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40%。到2025年,重点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有序,产品生态设计普遍推行,重点产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达到20%,废物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50%。
3.重点任务。结合我省实际,确定率先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等3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4.落实要求。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保障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信息公开等,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资源环境责任。
三、落实责任延伸制度及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路径
1.存在问题。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行业龙头企业,整体上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方面还不够深入,还没有显现规模效应。相关领域技术研发不够,总体动力不足。目前,有关规划任务落实不够理性。
2.国家方向。
(1)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生态企业+使用单位+处置企业”协同试点。推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产方法。
(2)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集中拆解处理、集中治理污染、合理延伸产业链。探索逆向物流回收、线上线下的回收网络等模式。开展动力蓄电池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再制造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3)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推广使用制度,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循环发展制度环境。
3.江西考虑
(1)加强责任延伸政策落实。继续抓好《江西省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验收评估,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总结,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有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2)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施传统产业循环化、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3)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推广政策,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创新绿色交易模式,推动建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系统。加强绿色包装、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等绿色物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