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的即将出台,又将对铜市场产生进一步深远的影响。十四五规划将“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而十五五或将在绿色智能的基础上,将“资源保障”和“产业结构”作为新的发展核心,推动铜市场可持续发展。
当前,十五五规划的文件尚未出台,但是从目前释放的消息分析,未来铜产业结构发展将围绕着绿色和智能,在资源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渡中进行。
一、实现铜矿资源的进一步开拓,加强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
由于全球铜矿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而中国储量低仅不足全球的5%,且开发难度大。因此国内铜元素主要以来进口。中国铜矿产量多年来停滞不前。2023-2024年产量维持在170万吨的水平,但进口量持续增长,进口占比高达94%,保持高对外依存度。因此我们需要实现新一轮的战略突破,扩充资源储量。
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到,到 2027 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铜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新建矿山和在产矿山扩能,力争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10%。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加强铜矿端的勘探和开发,强化国内资源自主权。
同时,方案还提出,要提高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25年再生铜的产能已过千万吨,其中再阳极板产量达到300余万吨,缓解国内1500多万吨产能的原料紧张情况。特别是随着铜矿的老化和增长率持续下降,国内再生阳极板的原料的作用愈发明显。而后期,国内将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废铜加工配送能力,提高精细化处理及直接利用水平。且支持建立大型废铜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进废铜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预计未来,再生铜在原料供应的低位将从替补席走向主力军,未来国内阳极板的产量有望高速增长,减少原料紧张带来的供应压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铜冶炼发展由产能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未来,铜市场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建矿铜冶炼项目原则上需配套相应比例的权益铜精矿产能。这一理念与资源保障的理念匹配,但是也进一步表明未来产能的扩建需要有原料的保障,因此预计未来电解铜产能的增长阻力较大,预计2025年增速将低于3%,后续增速将低于2%。
在资源配置配套要求之下,未来引导产能向资源、能源优势区域转移,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培育世界一流大型铜企业集团和“专精特新”企业。所以,电解铜产能的淘汰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是未来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从产能集中情况来看,山东、江西、安徽暂居全国前三,而后续排名很难出现明显的变动。
未来产业集群方向也将依托当地产业集群和资源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国家将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生态。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需求,重点培育铜产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三、低碳与智能化双规并进,提升国际化影响力。
未来,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影响力,这两部分将继续提升中国铜技术创新和影响力。首先,建设环保绩效A级标杆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建设绿色矿山、工厂;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AI) 技术融合应用,打造智能矿山和工厂。将是未来企业技术升级的关键,而这些技术的配套的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一方面建设相关低碳技术的工厂需要资源的支持,因此鼓励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国有矿生产和采购企业加强海外矿山的并购;另一方面,鼓励高端铜材及制品出口,支持先进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故综合分析,未来十五五内铜市场发展将围绕三点推进,1、安全与效率并重;政策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找矿突破”提升国内资源自主权,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再生铜和推动海外合作,构建多元化、弹性的供应链体系。2、瞄准高端与前沿应用;技术创新不仅为了解决资源开采难题,更旨在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政策特别指出,要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加快高端铜材的应用验证和创新。3、“绿色”与“智能”成为必选项。论是建设环保A级企业、还是推广“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都表明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硬约束”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