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铜精矿供应持续紧张,导致铜冶炼加工费(TC)一度跌至负数。这极大地刺激了冶炼厂对再生铜的需求,使其成为填补原料缺口的关键。2024年和2025年,我国电解铜产量仍维持高位,尤其是2025年,1-10月月均产量更是达到了110万吨以上,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再生铜的补位。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再生铜的首要意义在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铜资源供应压力。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铜需求量的一半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至2050年,全球铜需求总量预计增长超过50%。然而,铜矿开采正面临品位持续下降、新矿区审批缓慢、开发周期漫长等挑战。再生铜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成为填补这一巨大供需缺口的关键力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废铜资源丰富,年产生量可占其精铜消费量的80%以上,“城市矿山”效应显著。其再生铜消费占精铜消费的比例接近50%,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也高于我国的33%。
从国内角度出发,再生铜已从传统的补充资源,上升为破解产业困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战略支点。近年来,随着海外主要矿产国资源民族主义抬头、老旧矿山品位下降、新增项目投产延迟等因素,全球铜矿供应增速明显放缓,出现“矿端收缩”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资源消费国和冶炼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长期高达70%以上。在此形势下,发展再生铜产业成为破解资源瓶颈、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关键路径。
(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正文
再生铜的重要性
再生铜是指以废杂铜作为原料炼制成的再生金属,主要包括再生黄铜和再生青铜。其原料来源广泛,涵盖铜及其合金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品、边角屑末、废仪器设备部件和生活用品等。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再生铜的首要意义在于缓解日益严峻的铜资源供应压力。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铜需求量的一半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至2050年,全球铜需求总量预计增长超过50%。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对铜的需求量较化石燃料的电力系统高出6-12倍,而单辆电动汽车的铜用量更是传统燃油车的2-3倍。然而,铜矿开采正面临品位持续下降、新矿区审批缓慢、开发周期漫长等挑战。再生铜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成为填补这一巨大供需缺口的关键力量。
从国内角度出发,再生铜已从传统的补充资源,上升为破解产业困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战略支点。近年来,随着海外主要矿产国资源民族主义抬头、老旧矿山品位下降、新增项目投产延迟等因素,全球铜矿供应增速明显放缓,出现“矿端收缩”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资源消费国和冶炼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长期高达70%以上。这一结构性矛盾导致两大直接后果:一是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持续走低,二是上游冶炼环节利润被极度挤压,甚至出现“多炼多亏”的困境。
全球再生铜情况
根据ICSG数据,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铜产量持续上升,再生铜在铜产量中的占比也持续抬升,这说明了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再生铜产量明显上升。
拆分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近年来再生铜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原生铜产量增速,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再生铜产量增速的上升。
根据美国的数据显示,废铜产生量近年来能够覆盖其国内消费量的80%以上,而其废铜消费量可以占到其国内消费量的近50%。这得益于其“城市矿山”效应显著。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社会铜蓄积量高。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产生大量含铜的电子废弃物。据IBISWorld报告,2025年美国电子产品回收行业收入预计达277亿美元,这从侧面反映了其国内废铜产生的巨大基础。
国内再生铜情况
2020年疫情过后,国内铜产量上升明显,这一方面得益于海外冶炼产能向国内转移,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内再生铜产量的持续上升。根据计算,2020年至2024年期间再生铜复合年均增长达到了8.19%。
此外,我国再生铜在铜产量中的占比维持在30%以上,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相较美国这种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
近几年,由于铜精矿供应持续紧张,导致铜冶炼加工费(TC)一度跌至负数。这极大地刺激了冶炼厂对再生铜的需求,使其成为填补原料缺口的关键。
在加工费持续走弱的2024年和2025年,我国电解铜产量仍维持高位,尤其是2025年,1-10月月均产量更是达到了110万吨以上,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再生铜的补位。
3.1 打破资源瓶颈,提升供应链自主性
再生铜的本质是“城市矿山”的开采,其资源价值在当前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于中国等铜消费大国而言,再生铜是提升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
减少绝对进口依赖:每利用一吨再生铜,就意味着减少对一吨进口铜精矿的依赖。通过建立国内高效的废铜回收体系,可以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的“二次资源”供应链,有效对冲海外矿源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缓解加工费博弈压力:当国内再生铜供应形成可观规模时,冶炼企业可以在与海外矿商的加工费谈判中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从而改善其在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
3.2 重塑冶炼环节盈利能力,开辟“第二利润中心”
对于正经历“寒冬”的国内冶炼厂而言,再生铜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关键抓手。
显著的原料成本优势:与需要支付高昂加工费才能处理的进口铜精矿相比,再生铜的原料成本相对透明且稳定。尤其是在当前铜价处于高位时,使用废杂铜冶炼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对低迷的铜精矿加工费,许多领先的铜企已经将业务重心向再生铜领域倾斜。通过建设先进的再生铜生产线,企业可以直接利用废杂铜生产高附加值的铜杆、铜板带等产品,跳出了单纯依靠加工费盈利的传统模式,开辟了新的利润来源。
3.3 支撑国家战略与产业稳定
再生铜的发展超越了企业个体利益的范畴,对国家和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保障基础材料供应安全:铜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在海外矿源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再生铜是保障国内铜资源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对于维护下游电力、新能源、家电等关键产业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维护冶炼产能与就业稳定:如果因矿端短缺而导致大量冶炼产能闲置,将造成巨大的资产损失和就业压力。再生铜作为有效的替代原料,能够帮助冶炼厂维持开工率,保住产能,稳定就业,为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宝贵的时间。
2025年,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发布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再次强调,要支持建立大型废铜回收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再生铜产业集约化、高值化发展。
此外,再生铜相比原生铜具有显著的环境优势。其单位能耗仅为原生铜的5%,碳排放减少超60%。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再生铜的能耗与排放优势直接支持了我国的“双碳”目标实现。
结 论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矿产资源约束趋紧的双重背景下,再生铜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补充资源,逐步上升为保障铜资源供应安全、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支柱。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全球铜需求将增长逾50%,其中清洁能源技术将成为主要驱动力。然而,全球铜矿供应却面临品位下降、开发周期长、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挑战,“矿端收缩”趋势显著。在这一结构性矛盾下,再生铜凭借其资源循环与环境友好特性,成为填补未来供需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与冶炼国,其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长期超过70%。近年来,海外矿源紧张导致进口加工费(TC)持续走低,甚至一度跌至负值,严重挤压国内冶炼企业利润,形成“多炼多亏”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再生铜产业展现出三重核心价值:一是在资源端打破瓶颈,通过构建以国内回收为主的“城市矿山”体系,降低对进口矿产的依赖,增强供应链自主性与抗风险能力;二是在冶炼端重塑盈利模式,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供应更稳定的原料选择,助力企业开辟高附加值产品线,打造“第二利润中心”;三是在战略端支撑产业安全与国家目标,再生铜不仅是关键基础材料供应的“压舱石”,其单位能耗仅为原生铜的5%、碳排放减少超60%的特性,也直接呼应我国“双碳”战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政策层面,国家持续强化对再生铜产业的支持。2025年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大型废铜回收基地与产业集聚区,推动再生铜产业向集约化、高值化迈进。展望未来,随着国内社会铜蓄积量不断累积、回收体系日益完善,再生铜在资源保障、利润创造与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地位将愈发凸显。推动再生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应对当前资源困境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核心一环,对保障国家金属资源安全、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