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E WEEK:铜价冲向12,000美元?——看懂“红色金属”的下一波逻辑
发布时间:2025-10-16 11:37:25      来源:云儿大宗杂谈坊

最近,在伦敦LME金属周上,老牌交易员、洛钼集团(CMOC)首席商务官兼IXM CEO Kenny Ives 放话:“我非常看多,今年铜价有望冲到每吨12,000美元。”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铜价今年以来已经涨了20%以上,离历史高点只差几百美元。市场一边担心供应中断,一边被特朗普那句“再加征100%关税”吓得心惊胆战——典型的多空拉扯。

曾被视为老东家嘉能可(Glencore Plc)CEO 人选的 Ives 很少公开发表市场观点,但这次对铜的乐观预期表明,尽管过去几天美中贸易对峙升级、价格波动加剧,他并未因此感到不安。Mercuria Energy Group)金属研究主管 Nick Snowdon 也呼应了 Ives 的乐观立场。这位知名的“铜多头”在同一场合表示,铜价“相当容易”就能上行至 12,000 美元/吨。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点,会发现这波行情背后有一条更深的主线:结构性短缺的时代,正在一点点逼近。

库存见底:铜真的“少”了吗?

先看下图👇


蓝线代表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库存,红线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库存。过去几年它们像跷跷板——中国拉货时,伦敦库存就降;全球需求放缓时,中国库存反弹。

但2024年开始,这两条线一起往下掉。到2025年9月底,上期所库存仅剩2.68万吨,是几年来的最低点;LME库存也只有14万吨左右,较年初减半。这意味着全球现货铜已经被实实在在地“抽干”了。

背后原因不难想:一方面,矿山事故频发;另一方面,中国、欧洲、美国都在加速电气化转型。铜这种“工业血液”,从输电网到充电桩,从风电机舱到电动车马达,几乎无处不在。

供应端:一边扩产,一边塌方

BMI的报告里列了几起关键矿山事故,足够让市场紧张。

  • 印尼 Grasberg(自由港):9月泥石流,减产35%,还宣布了不可抗力。

  • 智利 Codelco:8月产量同比暴跌25%,创20年新低。

  • Collahuasi(英美+嘉能可合资):减产27%。

  • Teck Quebrada Blanca:把2025年产量目标从20多万吨调到不到19万吨。

这些名字基本代表了全球前五大铜矿。换句话说,主力供应在减产,边缘产能跟不上,铜精矿已经供不应求。

需求端:新能源吃铜如喝水

IEA 的数据显示,每辆纯电动车(BEV)要用掉 50公斤铜,是燃油车的两倍。

再看看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每兆瓦装机要8吨铜。

光中国上半年新增光伏装机 212GW,同比几乎翻倍;电动车销量 540万辆,同比涨33%。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降到个位数水平,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价格逻辑:从短期炒作到长期结构牛

BMI 把2025年的平均铜价预测上调到 9,650美元/吨,并且认为到 2034年有望达到17,000美元/吨。看似夸张,但配合他们的长期供需平衡图(如下👇),就明白原因了:


(图:Market To Remain In Deficit In The Long-Term)

从2026年开始,铜的供需缺口重新扩大,2033年后可能达到 年缺口超100万吨。这不是炒作,是结构性矛盾——项目审批慢、投资不足、环境审查更严,而需求端却在加速。

别只盯着LME报价,看趋势更看“节奏”

铜价的波动,总是在“乐观—恐慌—再乐观”之间反复。但如果从更长的周期看,现在正处于“第二轮铜牛”启动的前夜。

🔸 短期:政治博弈、关税消息、美元波动都会带来回调。
🔸 中期:供应扰动+库存低位+降息预期,仍然支撑价格。
🔸 长期:绿色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全球对铜的需求将进入“慢牛、长牛”阶段。

所以云儿更倾向于这样一句话:“铜不是暴涨的资产,而是注定稀缺的资源。”

编后语

当年大家都说“买房保值”,后来又说“买金抗通胀”。而在这个“去碳化”与“再工业化”并行的时代,也许铜,才是真正连接新能源、制造业与全球地缘政治的一根线。

未来十年,铜价的故事,兴许才刚开始。

(原始素材来源:彭博社,路透社,北方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