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15日消息,在2025年伦敦金属交易所周(LME Week)上,铜价前景成为业界最具争议的话题。铜价今年以来已上涨22%,LME的三个月期铜在上周一曾触及每吨11,000美元的16个月高点,距离2024年5月创下的历史纪录11,104.5美元只有一步之遥。
但在本周的行业盛会上,多头与空头的鸿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多方押注供应中断将推动价格创出新高,而空方则警告需求疲弱、库存增长、市场已被高估。
乐观派代表如花旗银行(Citi)认为,全球多地矿山事故令供应吃紧,铜价或在三个月内升至每吨12,000美元。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因泥石流事故停产、智利与刚果金的铜矿生产受扰,都使市场担忧铜供应链再度紧张。美国银行分析师迈克尔·韦德默预计2026年全球铜市将出现35万吨缺口,并将LME铜均价上调至明年11,313美元、2027年13,500美元,认为能源转型与矿端瓶颈将长期支撑价格上行。
但是悲观派则给出截然不同的逻辑。Traubenbach咨询公司肯·霍夫曼在会议上直言,他与在座几乎所有分析师观点相反。他预计2026年全球铜市将出现12.6万吨供应过剩,而今年的短缺约为6万吨。他指出,美国关税政策正在重塑全球铜流向,造成供需被误读。
麦格理银行(Macquarie)分析师爱丽丝·福克斯指出,约有60万吨铜今年流向美国,其中三分之一进入COMEX注册仓库,约40万吨则被私人囤积。她认为许多分析师忽视了这些库存。这些库存意味着美国短期内无需新增进口,从而减弱了需求拉动。麦格理预计2026年铜价均值为9,525美元/吨,福克斯女士强调,除欧洲外,全球市场并无明显紧张迹象,中国库存甚至在季节性淡季中反向上升。
法国巴黎银行策略师大卫·威尔逊认为,高价更多反映资金炒作而非实需支撑。虽然基金可以把工业金属价格推高,但是工业用户会选择观望——‘价格太贵了,我们不买’。威尔逊警告,如果铜价继续脱离基本面,中国等消费国的采购动力将迅速消退。
霍夫曼进一步指出,2026年美国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后,或迎来“铜需求崩塌年”。届时我们将看到皇帝的新衣——关税对美国消费和铜需求的打击将极其深远。他预计,制造业成本上升、投资延后和下游需求疲软将共同削弱价格支撑。
总体来看,当前铜市的分歧集中在供应中断的持续性与需求韧性。在短期内,供应扰动确实可能支撑价格维持高位,但全球库存结构、宏观经济放缓及政策不确定性可能限制涨幅。
分析人士指出,铜价未来走势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其一,中国是否推出更强的基建与电网投资刺激;其二,主要矿山复产速度;其三,基金多头是否持续流入。若这些因素同步强化,铜价或再创历史新高;反之,若需求恢复乏力,铜价可能重回每吨9,000美元区间。 LME周的讨论最终折射出当下铜市的复杂现实:短期炒作与长期结构性紧缺并存,强预期与弱现实交织。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政策博弈背景下,铜或仍是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金属,但其价格路径注定将充满波动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