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及下游合金产业调研
发布时间:2025-09-29 17:49:55      来源:紫金天风期货

观点小结

  • 国内合金特钢、高温合金产能持续扩张,但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终端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传统领域用钢需求增长乏力,而高端制造领域订单量持续增加。

  • 合金产业区域集群效应显著,在江苏多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例如丹阳成立特种合金行业协会,而戴南则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原料集散中心。行业结构来看,市场集中度将持续优化,头部企业通过产能整合与技术迭代加速构建竞争壁垒。

  • 镍原料采购策略趋于多元化,对纯镍的依赖度降低,低成本原料替代成为趋势(大部分高温合金仍需使用纯镍来保证产品性能)。

  • 合金企业套期保值参与度不高,一方面镍价处于低位窄幅波动区间,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镍原料采购规模有限,而大型企业则仅基于订单需求进行买入套保

  • 合金企业原料库存不高,这或部分放大原料价格弹性,而镍价依然易受印尼政策、主产区供应等扰动,企业则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区域协同以及灵活套保等应对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挑战,镍价波动仍是短期市场博弈的核心变量。

调研背景

当前全球镍市场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一方面供应端持续放量,镍市场过剩格局延续,另一方面终端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分化,不锈钢等传统主力消费领域复苏疲软、承接能力不足。

江苏作为国内镍产业链核心聚集地(覆盖合金生产、消费、贸易集散等),其产业发展动向对于把握全国镍市场脉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9月中旬进行镍及合金产业实地调研,旨在深入一线、切身感受市场温度、挖掘真实供需现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前瞻性的决策参考。

2024年,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进入存量发展、减量调整的关键阶段,行业效益持续下滑,下行压力加大。据中钢协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钢铁重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下降约50.3%;平均销售利润率0.71%,同比下降0.63%。

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钢铁行业既面临着环保趋严、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和技术创新压力等挑战,也迎来了政策扶持、产业转型和国际合作机会等机遇。在汽车、机械、能源等领域,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对特钢的需求量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航空航天、核电、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特殊用途的特钢需求预计将呈现快速增加。

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重点特钢企业产量3268.0万吨,同比增长7.56%。海关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特钢进口量255.5万吨,进口金额52.48亿美元,这反映了目前高端钢材领域仍存在部分产品未实现国产替代的问题。综合来看,中国特钢需求增长空间巨大,特钢产业中长期发展前景向好。

高温合金是特钢中的高端细分领域,按照基体元素的不同可分为镍基高温合金、铁基高温合金与钴基高温合金等,其中镍基合金应用最广、强度最高,占全球高温合金市场份额的70%以上。

镍基合金是指在650~1000℃高温下有较高的强度与一定的抗氧化腐蚀能力的一类合金,按照主要性能,又可分为镍基耐热合金,镍基耐蚀合金,镍基耐磨合金,镍基精密合金与镍基形状记忆合金等。

据钢联数据统计,2025年我国合金月平均镍消费量为1.58万吨,相比去年同期下滑约10%。市场供需结构正处于阶段性战略调整,但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仍将推进合金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镍基合金行业或将在技术突破、绿色转型与市场扩容的共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调研纪要

合金企业A

企业情况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钢铁企业,具备年产千万吨级钢铁生产能力。生产装置除检修外全年运行,无明显季节性,今年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主要产品

9%Ni、7%Ni、5%Ni钢等超低温刚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油气装备、船舶与海工、汽车轴承弹簧、工程机械与轨交等行业,产品类型包括板材、线材、棒材等。企业积极寻求技术迭代,其高锰钢产品在国际首次实现LNG移动罐工程应用。

用镍需求

企业目前采购镍板、镍生铁、水淬镍等镍产品,其中NPI月使用量3000吨左右,Feni用量1000-2000吨,镍板用量300吨左右。品牌以金川镍(大板)为主,电解镍、电积镍都有使用。据测算,镍元素年使用量约为1万金属吨。

库存

原料库存水平不高,一般在17-30天左右。

采购模式

上游采购以招标形式进行,长协比重较高。镍板定价多参考国内沪镍合约升贴水,NPI采用镍点定价方式。

销售模式

以销定产为主,订单量保持稳定。下游销售端报价包括盘面点价、一口价、参考smm升水等多种方式。

套期保值

根据订单量进行买入套保,不进行投机操作。

出口

以东南亚、欧洲等地为主,去年出口订单占比约为10%,今年订单量同比有所增加。

下游需求

特钢需求量在2024年达到高峰,今年需求有下滑趋势。能化端需求较差,原本规划的LNG项目等多延后处理。

合金协会B

产业情况

合金产业为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税收和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占全镇比重从25%增长至60%,年销售额突破70亿元。当地共有约150家合金企业,其中生产型(炼钢)企业30余家,半生产型(半成品深加工)企业105家,合金产业链附加功能完善。

主要产品

以高温合金为主(镍含量50%-70%),主要原料为镍板,品牌选择包括金川、华友、中伟等。下游主要供应至航空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装备等军品及高端民用产品制造领域。

用镍需求

当地合计镍板采购量约1000吨/月。

成本

电费低谷期0.26-0.60元/度(夜间),丰谷期0.90元/度以上。假设一间厂房有2台1.5吨真空炉,夜间生产,电费成本约为50万元/月。其他费用中,设备投资2000万元左右,厂房租金100-200万元/年,车间工人工资7000-8000元/人/月,一台炉子大概配备3-4个工人。

库存

原料库存水平不高,一般为1个月左右。

定价模式

上游采购以升贴水点价为主,销售端报价采用原料成本+加工费形式,加工费同比去年下滑30%左右。

套期保值

一般与贸易商进行合作套保,有风险规避诉求。

出口

出口占比不高,产品90%为内销。

下游需求

企业利润微薄,今年订单量有所降低。虽然军工行业整体需求增长,但军工订单基本给到国央企,一个项目从设计到成品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合金企业C

产能产量

年产能5000吨,当前开工率70%左右。

生产情况

企业2016年投产,共有两条产线,其中真空熔炼炉三台,容量分别为0.5、1、3.5吨。

工艺流程

真空熔炼炉-二次冶炼(电渣炉)-锻造(变形合金)。

主要产品

耐腐蚀合金,性能为在高温下增加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抗压强度,主要应用领域为化工企业的压力容器、管道等。

用镍需求

全用镍板,品牌以华友为主,月采购量约为120-140吨。

成本

镍成本占比50%以上。电费低谷期约为0.3元/度,平谷期0.60元/度左右,丰谷期最高达到1.2-1.3元/度。一般在夜间生产,每月电费成本约为100万元,与工人工资(用人成本)相当。另外有光伏配套发电,光伏用电占比不超过10%。

库存

原料常备库存较少,成品库存中备有焊丝。

定价方式

与上游贸易商协商,当前为先锁定盘面价格,后根据当天升贴水情况结算。针对下游报价方式更为复杂,原料成本一般按金属权重计算,加工费中焊丝加工费最低,因其生产相对标准化,约为4.5万元/吨左右,阀门、管道等加工费更高。

套期保值

企业没有直接进行套期保值,多为贸易商代为进行风险管理。

出口

海外出口以俄罗斯为主,出口产品类型包括丝材、棒料等,去年出口产值3000万元,今年产值5000万元。

合金企业D

产能产量

年产能2000吨,当前开工率60%左右。

主要产品

电热丝(一般为标准品,镍含量在30%、50%、70%不等),应用范围包括家电及工业热处理、电阻丝(最细0.05mm厚度)、喷涂材料(含镍铬,2.0mm厚度),应用范围包括电厂的冷凝管修复及防腐处理(融化、雾化在表面)。

原料

只使用镍板,金川、中伟、华友都在用,金川镍占比50%左右,原料选择方面主要看产品性能和客户要求。

成本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用到一部分回收料(外购占比30%),成本可以降低5-8%左右。销售端采用原料成本+加工费形式定价,加工费比去年降了30%左右,不同规格产品加工费差异较大,例如焊丝中细丝比粗丝多100-200元/公斤。

库存

分为实体和贸易两个板块,实体企业原料库存约50-60吨,贸易企业每月库存约200-300吨,根据镍价走势判断库存储量。

套期保值

因有贸易企业,企业较早使用套期保值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下游需求

今年下游需求较差,行业销售额整体缩减20%左右。

合金企业E

主要产品

钢帘线、轴承钢等,下游主要应用于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品多为半成品,需要由下游进行再加工。

原料

主要使用NPI,品位在10%以上,进口和国产镍铁都有使用,在原料配比时会用到镍板进行调节。镍铁月使用量200-300实物吨,镍板每月用量10吨左右,镍板采购频率每年2次;镍元素采购量每年增加约10%。

库存

以销定产、库存偏少,原料常备库存半个月,在厂在途共计20天左右。

采销模式

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形式,要求送到厂,企业自有实验室进行品质检测。中标收取保证金,支付采用履约凭证,期限一般为半年左右。

套期保值

因镍使用量较少,未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下游需求

今年订单情况比去年好,因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小批量高利润订单占比逐步提升。

合金企业F

产能产量

不锈钢月产量4000-5000吨,使用废钢作为原料;高温合金产量较少,月产100吨左右。

生产设备

包括中频炉、AOD炉、两台真空炉、电渣炉及锻造设备等。

主要产品

常规高温合金牌号625、718等(镍含量20%、30%、40%不等),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化工、核电、医疗等;软磁材料(不含镍),用于电磁阀、电机等接收设备。

用镍需求

镍板用量不高,每月10吨左右。

成本

电费成本较高,企业每天用电量相当于一个乡镇一天的用电。加工费方面,从废钢到棒材加工费约为2500元/吨(其中炼钢1500元/吨,轧钢500元)

套期保值

曾参与期货交易,因镍用量不大,且无库存风险,目前未进行套保操作。

下游需求

24年中旬开始销售节奏放慢,今年订单量同比减少30%左右,出口需求受到影响。终端行业如矿山设备、汽车等需求不佳,且新能源车企会压采购价格。

镍生产企业G

企业情况

镍板2021年底投产,2022年产出;另一基地2023年投产,生产镍板和硫酸镍。当前镍板产线已暂停生产,视情况随时可以重开,硫酸镍产线未停,主要原料为废料和MHP。

生产情况

月镍板产量200吨,贸易量200吨左右。废料加工如对挪威镍等品牌镍板废料(被打过孔的板子)进行清洗、抛光处理等,加工成本约为2000-3000元/吨。

库存

目前60吨左右,属于正常库存水平,无在途库存。

采销模式

镍板销售以现款交易为主,一周内付款,定价贴水盘面800-1000元/吨。贸易业务以外采直发为主。

下游需求

工厂和贸易商客户各占50%。当前边际需求量明显下降,企业观点认为镍价下方有支撑,12万以下下游采购意愿较强。

合金企业H

产能产量

设计产能20万吨,目前月产量约1万余吨。

生产情况

有一条产线,3台真空炉,采用短流程生产模式,24h连续生产。2021年开始公司主动进行产品转型,已退出常规不锈钢生产领域(如304、316等)。

主要产品

包括电热合金,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核心产品气阀钢年产量超过2万吨。下游应用包括管道、阀门、发动机、采油设备等。

用镍需求

镍板月采购量150-200吨,NPI用量1500吨,水淬镍用量100金属吨,废钢用量100-200吨。水淬镍主要替代镍板进行调整配比。

库存

镍板库存30吨左右,备库不到一个礼拜;NPI库存正常500吨水平。

采销模式

采购采用邀标形式,长协比例高(不包括镍,以高碳铬铁、钨铁为主),多为定价不定量,价格参考铁合金在线当日价格。

成本

月电费约为1000万元,电费成本占比5%,其中部分为光伏发电,配备集装箱式储能。

出口

出口占比不高,以中东市场为主。

下游需求

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总量稳定但销售额保持增长,企业整体利润率提升。

合金企业I

产能产量

年3000万吨特钢产能(包括子公司),处于满产状态。

主要产品

特钢、普钢、电极及少量高镍合金(镍含量不超过9%),总体趋势为镍铁对镍板的逐步替代(2021年开始)。合金种类有3000多种,终端应用在桥梁缆索、轴承、齿轮钢、轨道用钢、中厚船板、轮胎子母线、石油管道等领域。

用镍需求

NPI(10镍点)月采购量约为5000吨,水淬镍月采购量700-800实物吨,纯镍月采购量500-600吨,纯镍采购量有减少趋势。

采销模式

采购以邀请招标方式进行,多为盘面点价,订单量基本保持在一个月以上。采购金额同比往年有所下降,主要因为原料价格的下跌。

库存

中等水平,一般备2-3个月左右,具体看市场价格走势。

出口

占比约为20%,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近年来中东订单量有所增长。

套期保值

未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主要受限于内部管控要求。

下游需求

行业需求缺乏明显增量,现有企业多陷入存量博弈,普转优竞争加剧。企业观点认为,我国工厂利润微薄,既要承担环保治理成本,又需肩负社会责任,因此亟需推动工业品价格上行以改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