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美国矿业巨头Freeport McMoRan宣布其印尼Grasberg矿山因致命事故暂停生产并启动不可抗力条款,更令市场担忧的是,据悉Grasberg矿山可能要到2027年才能恢复至事故前的运行水平。Grasberg铜矿为全球第二大铜矿,2024年铜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约3%,SMM预计此次事件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令全球铜矿供应阶段性减少2.2%左右。高盛预计,该矿场2025年的铜产量将减少25万至26万吨,低于此前预测的70万吨。受此消息带动,夜盘期间伦铜强势拉涨,再创年内新高10364美金/吨,沪铜主力跳空高开,日内盘中涨幅超3.5%。
铜矿供应紧缺通过不断下行的TC得以应征。年初1月3日当周,该指数为5.85美元/吨;而到了6月27日当周,该指数已降至-44.81美元/吨,半年内累计下降50.66美元/吨,随后一直维持在-41美金附近。从行业动态来看,中国冶炼厂年中谈判结果,TC再创下历史新低纪录,Antofagasta与中国冶炼厂2025年中谈判结果TC/RC敲定为0.0美元/干吨及0.0美分/磅。CSPT于7月11日上午在兰州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总经理办公会议,鉴于当前现货市场加工费严重扭曲,不可持续,2025年第二季度CSPT总经理会议决定不设第三季度现货铜精矿加工费参考数字。
铜矿产量增长乏力的主因是经历超过10年的低资本开支,铜矿产业增量项目有限,兑现进展慢,存量由于品位下降、ESG 风险上升,稳产压力大,整体产业供给脆弱性凸显。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8年以来,智利铜矿产量逐步下降,2024年仅530万吨,全球占比23%,产量较2018年下降了53万吨,产量下降的主因是老矿的品位明显下降,铜企资本开支不足制约稳产能力。
铜矿资源主要集中于智利、秘鲁、刚果(金)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矿业治理不完善、地缘风险高。经历长期低资本开支后,铜矿供需保持紧平衡,受资源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劳资纠纷等因素影响,海外铜矿的供应链稳定性存风险趋增,加大铜价波动。
未来铜原料的补充主要看废铜供应。过去几个月由于关税政策原因,中国自美国进口废铜量急剧下降,从今年1月的3.9万吨,降至8月的544吨。为弥补美国废铜进口下降带来的供应缺口,中国积极拓展其他进口渠道。日本8月对华出口量为3.5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85.03%,占我国当月进口总量的19.76%。泰国位列第二,进口量为3万实物吨,占比16.75%,同比显著增长103.08%。韩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也位居进口来源前列。尽管进口来源多元化,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填补美国废铜退出留下的缺口。1-8月废铜累计进口量为151.49万吨,同比下降0.04%,去年同期为增加18.58%。
此外,国内政策收紧也加剧了废铜供应紧张局面,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有关政策落实事项的通知》(发改体改〔2025〕770号),简称“770号文”。据SMM,770号文的核心目的是:专项清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的违规行为,如税收返还、土地优惠、财政奖补。要整治“政策洼地”,推动地方政府从“拼优惠”转向“拼服务、拼改革”,落实去年783号文《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具体要求。
精炼铜冶炼端减产压力趋增。今年以来,铜冶炼厂在1-8月精炼铜产量保持高增的主要原因在于:铜矿长单TC(21.25美金)利润补充及副产品硫酸收益的支撑,每产1吨电解铜可以同时产出3-4吨冶炼酸。但伴随Grasberg矿的停产,全球铜矿紧缺预期进一步强化,临近年度长单谈判期,此次事件或许将导致2026年铜精矿长单谈判卖方报价更为坚挺,长单及现货TC均存在进一步走弱压力,同时,进入三季度不同区域硫酸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整体行业冶炼亏损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铜冶炼端减产压力趋增。
根据Freeport给出的新产量指引,预计Q3影响2万吨,Q4影响20万吨,26年影响27万吨。该事件进一步强化了铜原料供应紧缺逻辑,赋予短中期价格上涨弹性,关注内外资金热度的持续变化,交易思路上谨慎偏多看待。在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风险点:1、Cobre Panama铜矿复产进度超预期。2、高铜价刺激下,废铜产量超预期增长弥补铜矿不足。3、全球宏观经济波动超预期带来需求的阶段性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