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驱动不足
发布时间:2025-09-04 21:04:10      来源:五矿期货微服务

9月4日:

摘要

从见底时间、见高点时间以及最大振幅来看,多晶硅和焦煤是此轮“反内卷”行情上涨的明星品种,工业硅则是以跟随为主。

当前工业硅“弱现实”格局尚未扭转,价格反弹后企业利润较前期有一定改善。供给方面,丰水期企业复产迅速,压力仍存;下游有效需求不足,相较供给端增长乏

力;最终体现为显性库存去化较为缓慢。总体而言,在反内卷以及当前宏观偏宽松环境下,短期工业硅估值相对合理,随市场情绪以及供需变化波动,缺乏自身故事的驱动。中长期看点在于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以及去产能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扩散。

正文

简要回顾本轮工业硅反弹行情,6月4日,工业硅与焦煤先于多晶硅期货价格见底,26日在大厂停炉消息推动下向上突破反弹,短暂见顶回落后,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次日多晶硅盘面快速拉涨,工业硅作为产能过剩品种乘“反内卷”情绪之风而上,主力合约价格最高突破10000元/吨。从见底时间、见高点时间以及最大振幅来看,多晶硅和焦煤是此轮“反内卷”上涨的明星品种,工业硅则是以跟随为主。

在上涨过程中,工业硅行业也有“反内卷”相关消息:四川省铁合金(工业硅)工业协会于2025年7月28日提出工业硅反内卷共同倡议,旨在反对恶性竞争、促进工业硅行业健康发展。8月4日,在昆明召开全国工业硅行业反内卷会议,讨论《全国工业硅生产企业自律公约》(草案),进一步推动行业自律。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这些消息对工业硅盘面的实际影响较为有限,一方面,“反内卷”带来的市场情绪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酵,市场对此类信息有所脱敏,边际上变得不敏感;另一方面,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工业硅自身格局偏弱,也使得大家对其想象空间一定程度受限。

相比于多晶硅而言,工业硅反内卷的难点在于:1. 行业本身进入门槛相对不高,不需要像多晶硅行业前期的巨额投入以及较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小企业通过技改也可以达到较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如多晶硅产品严苛。2. 企业数量多,根据百川盈孚统计,行业有效产能企业数量接近200家,统一行动难度明显增加;3. 产能治理的路径不够清晰,尽管此前有传闻要退出12500KVA以下的小炉子,但至今未见具体下文。

弱现实依旧

供给端复产迅速,压力仍存

从各主产区的生产情况来看,西北地区由于其电力价格稳定,企业对于套保工具运用度较高,同时拥有自备电的大厂生产成本偏低,因此在上半年价格“跌跌不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开工率。西南产区有枯水期电力价格等因素影响,在价格跌破现金成本后开工确实存在困难,但是在期现价格反弹以及时间进入丰水期之后,开工率有显著的回升。7月至今各主产区开炉数陆续增加,开工率明显提高,周产量已连续数周增长,供应压力依旧存在。

有效需求不足,相较供给端增长乏力

从我们测算的下游需求来看,2025年上半年,工业硅下游需求累计同比下降约15%,主要源于多晶硅产量的显著降低。两大下游而言,2025年1-7月,百川统计有机硅DMC累计产量143.34万吨,同比增长18.17%,有机硅产量在产能经历扩张周期后出现明显增长,对工业硅需求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从企业后续投产节奏来看,快速扩张周期或接近尾声,后续边际增量已趋缓。SMM口径下7月多晶硅产量10.63万吨,环比+0.53万吨;1-7月多晶硅累计产量67.94万吨,同比-41.03%。下游需求占比方面,多晶硅占比在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出现显著下降,测算由41%降至30%,是工业硅需求的最大拖累项,往后若多晶硅产能整合政策落地,企业自发维持低开工率水平,工业硅将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库存去化有难度,价格反弹后利润改善

截至8月底,百川盈孚口径工业硅显性库存68.82万吨,其中仓单库存超过25万吨。尽管近期下游多晶硅与有机硅DMC都有不同程度的复产,但由于供给端的快速恢复,尤其是西南产区的开工率上升速度快,库存去化不明显。从生产企业的成本看,进入丰水期后,测算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在8500-9000元左右(西北自备电大厂的成本会明显更低),完全成本在10000元左右,当前价格下企业基本能够保住现金流,但是完全成本仍是亏损状态。按当前供需平衡表大致推演,即使工业硅产量跟随下游需求而下调,2025年仍将延续过剩格局。

小结

短期工业硅仍然受到“弱现实”影响,显性库存处于高位;生产企业套保比例加大后供应压力回升;丰水期成本下移;需求端提振有限,且主要下游行业多晶硅面临产能整合。中长期角度而言,假设多晶硅产能整合政策成功落地,中期内工业硅需求缺乏支撑,单一情境下价格或贴近于多数企业现金成本,随大厂开工率变化而波动。若工业硅行业同步进行反内卷相关行动(需实际执行而非口号),则中长期工业硅价格有望向多数企业完全成本靠拢,并根据短期的供需阶段性矛盾获得一定利润,利润空间将取决于去产能的力度。

综上所述,在反内卷以及当前宏观偏宽松环境下,短期工业硅估值相对合理,随市场情绪以及供需变化波动,缺乏自身故事的驱动。中长期看点在于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以及去产能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