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消息,进入9月后,中国精炼铜市场迎来罕见的供给收缩。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本月中国精炼铜产量将环比下降4%-5%,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9月份产量下滑。
产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新近实施的税收政策压缩了废铜加工利润,使得将废铜冶炼成阳极铜的动力减弱。阳极铜是生产精炼铜的关键中间产品,其供应不足直接限制了冶炼厂的产能释放。
此外,冶炼厂在9月份进入设备维护高峰期,关停检修的冶炼厂数量将由上月的三家增至五家。
这不仅削弱了阳极铜的产出,同时减少了精炼铜加工的原料来源。以往即便有冶炼厂停产,精炼厂还能通过外部采购阳极铜维持运转,但如今由于供应紧张,替代来源也难以弥补缺口。
据上海金属市场数据显示,依赖废铜或阳极铜的冶炼厂开工率预计将环比下降8.3个百分点至59.9%,进一步放大了供应萎缩的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减产恰逢铜消费旺季。精炼铜在建筑、电力基础设施及制造业中用途广泛,而需求往往在秋季进入高位。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供需错配或为铜价提供支撑。同时,美国联储局可能启动降息的预期,也增强了铜作为大宗商品的投资吸引力,市场价格或面临双重利好。
从产业链角度看,设备检修虽然减少了部分铜精矿的消耗,但这可能在短期内减缓加工费(TC/RC)继续下跌的压力。加工费是冶炼厂的重要收入来源,由矿商支付,用于补偿将铜精矿转化为金属的加工环节。然而,自去年12月以来,受制于全球铜精矿供应不足,加工费已跌入负值区间。全球多地新增冶炼产能陆续释放,而矿山供应增速未达预期,形成了长期而严重的原料紧缺,迫使部分海外冶炼厂停产。
对于中国冶炼厂而言,当前的不利局面可能在11月与矿商的年度长单谈判中转化为筹码。若因检修减少对铜精矿的即时需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现货加工费的水平,从而帮助冶炼厂在议价中争取更好的条件。不过,分析普遍认为,尽管九月乃至十月的产量会继续承压,中国全年精炼铜总产量仍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前期扩产项目逐渐释放的产能。
整体来看,中国铜产业链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期。税收政策带来的成本变化与全球供需错配叠加,使得精炼铜生产的波动性加剧。未来几个月市场将高度关注供应收缩是否导致价格进一步上行,以及冶炼厂能否在年度谈判中改善盈利空间。这一动态不仅影响中国国内金属市场,也将波及全球铜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