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核心数据统计标准需特别说明:
①再生铜产量分两类统计 —— 全产业链再生铜量(含废铜直接加工)为 415 万吨;精炼端再生铜量(仅冶炼环节)为 435 万吨,占当年精炼铜总产量 1364 万吨的 32.6%;
②全球再生铜统计分两类 —— 再生铜原料及直接利用量为 458 万吨(中国占 90.6%);再生精炼铜产量为 481 万吨(同比增长 5%),反映全球再生铜的终端冶炼规模;
③区域分布按统计标准不同略有差异 —— 传统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占比 80%;若纳入西南(防城港)产业集群,华东、华南、西南三大基地占比 85%。
01
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再生铜行业在全球铜资源供应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4 年,中国全产业链再生铜量达到 415 万吨,同比增长超 5%,占全球再生铜原料及直接利用总量 458 万吨的 90.6%,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再生铜生产国地位。从精炼端来看,2024 年中国再生精炼铜产量为 435 万吨,占当年精炼铜总产量 1364 万吨的 32.6%,在铜资源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再生铜产业呈现高度集聚特征。按传统经济圈划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产量占比分别达到 30%、25% 和 25%,三地合计贡献全国超过 80% 的产量;若按产业集群划分,将西南防城港地区单独列为一个基地,则华东、华南、西南三大基地合计占比可达 85%,反映出再生铜产能向产业集群集中的特征。
原料供应方面,国内回收与进口补充形成双重支撑。2024 年中国废铜进口量约 225 万吨,同比增长 13.1%,主要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从美国进口废铜 44 万吨,占全年进口总量的 19.5%,四国合计占进口总量近 50%,反映进口来源集中度较高。但进口贸易面临较大挑战,全年再生铜进口盈亏长时间处于倒挂状态,最高倒挂近 5000 元 / 吨,严重压缩了贸易商利润空间,部分贸易商甚至暂停了从美国的进口。从资源流向看,2024 年约 48% 的废铜流向冶炼端,52% 流向加工端,随着铜精矿供需紧张加剧,预计流向冶炼端的比例将持续提升。
政策推动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 2025 年再生铜产量达到 400 万吨的目标,而实际 2024 年无论是全产业链再生铜量(415 万吨)还是精炼端再生铜量(435 万吨)均已超额完成这一指标。地方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如浙江省给予再生金属企业每吨 50-100 元的税收优惠,广东省对再生铝项目提供最高 30% 的设备补贴,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环保标准不断提升,新一代再生铜烟尘净化系统通过三级净化架构,将颗粒物排放浓度控制在 5mg/m³ 以下,远超国家标准限值,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02
竞争格局
在竞争格局方面,全球再生铜市场呈现 "中欧美主导、中国领跑" 的态势。中国、欧洲和美国占据全球可收集铜废料总量的 60% 左右,全球废铜市场年收入份额近80%,其中中国市场表现最为活跃。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3 年中国前十大再生铜企业产量占比达到 45%,较 2018 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年处理 10 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平均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 15-20%。
国际市场上,智利、日本等传统铜业强国也在加快再生铜布局,但在产能规模上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2024 年全球再生精炼铜产量为 481 万吨,同比增长 5%,其中中国再生精炼铜产量 435 万吨,占全球再生精炼铜总产量的 90.4%,在全球再生铜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区域竞争呈现差异化特征。中国面临进口原料波动和成本压力,2024 年再生铜进口虽同比增长但长期处于盈亏倒挂状态;欧盟受制于跨境运输监管障碍和能源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美国则存在冶炼和精炼能力不足的问题。龙头企业开始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构建竞争优势,如宁波金田铜业主持修订的《再生铜及铜合金棒线材》国家标准发布,提升了再生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从产业链竞争来看,废铜分类和加工技术成为关键竞争点。目前行业内主要采用美国 ISRI 废料分类手册中的分类方法,将废铜分为 1 号铜线、2 号铜线、1 号紫杂铜、2 号紫杂铜等多个类别,不同类别的废铜在加工成本和利用效率上存在较大差异。拥有先进分类技术和高效加工能力的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高质量再生铜,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03
未来发展趋势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再生铜行业将迎来需求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机遇。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铜需求激增,预计到 2030 年全球铜需求缺口或达 500 万吨,再生铜作为重要补充来源,市场空间持续扩大。根据规划目标,全球废铜回收率需从目前的 32% 提升至 66%,中国再生铜占铜消费量的比例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60% 以上。
技术创新将聚焦于低品位废铜处理和环保工艺。新一代烟尘净化系统可实现铜回收率提升至 92%,年回收金属价值超 2000 万元,同时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随着技术进步,废铜的直接利用率将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纯度废铜可直接用于生产铜材,减少了冶炼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政策驱动将进一步强化行业规范发展。随着《再生金属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的实施,行业整合加速推进,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再生铜行业 CR10(前十大企业市场集中度)将达到 60%。2024 年实施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增加废铜原料供应,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
但行业发展也面临挑战,欧盟将铜列为关键战略原材料可能限制废铜出口,马来西亚等国提高进口门槛,要求进口废铜金属含量不少于 94.75%,国际废铜贸易格局面临重构。此外,2024 年底受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许多中国贸易商已逐步暂停从美国进口废铜,这一趋势可能影响未来废铜进口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再生铜行业在资源节约和碳中和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与原生铜相比,1 吨再生铜制品可节能约 1054 千克标煤、节水约 395 千克、减少固废排放约 380 吨,按 2024 年精炼端再生铜产量计算,中国再生铜产业年节约标煤超过 437 万吨,减排效益显著。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再生铜在全球铜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成为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