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铜绕道中国:一场看得见的风险与看不见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5-08-25 15:11:24      来源:云儿大宗杂谈坊

过去几个月,废铜市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绕道游戏”。

一些美国金属贸易商,为了规避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 10% 进口关税,选择将本该直接运往中国的废铜,先发往 加拿大、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国,再改换标签转运至中国。

这种操作风险极高,甚至触碰到法律红线。但为何企业愿意铤而走险?背后反映的是中美贸易战下,全球金属供应链的博弈与再平衡。

美国废铜被迫寻找新出路

在贸易战之前,中国是美国废铜的最大买家。根据中国海关数据:

  • 今年 1 月,美国对华废铜出口 39,373 吨;

  • 到 7 月骤降至 不足 600 吨,创下自 2004 年以来最低月度水平。

这意味着,美国废铜几乎被彻底“挡在中国门外”。

与此同时,中国的废铜需求并没有下降。7 月,中国总进口量依然高达 19 万吨,与年初持平。但来源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 日本、泰国:对华出口量较 1 月翻倍;

  • 加拿大:增长 29%;

  • 沙特、西班牙、韩国:供应也明显增加。

也就是说,中国依旧需要废铜,但宁愿从别的国家买,也不从美国直接买。

转运游戏:高风险的“换壳术”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废铜的转运操作大致如下:

  1. 货物装入集装箱 → 贴上货主标签 → 运往第三国;

  2. 在中转地 → 更换标签,改成其他国家产地;

  3. 再继续运往中国。

从表面看,这只是简单的“换壳”,但实际上:

  • 在途改换产地属于欺诈行为;

  • 如果被中国海关查到,进口商可能面临 巨额罚款甚至刑责;

  • 美国出口商也可能因此被卷入法律责任。

Ifchor North America 董事总经理 Emmanouil Xidias 就指出:

  • 如果是 CIF(成本+保险+运费) 条款,风险在货物到港卸货后转移给买家;

  • 如果是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 条款,则货物一旦上船,风险就转移给买家。

换句话说,风险到底落在谁头上,要看合同怎么写。

美国废铜价格崩盘

更直观的反映,是价格。随着特朗普政府的铜关税中将电解铜(cathode)排除在外,导致 COMEX 合约价格大幅下跌,从而缩小了价差。根据 Fastmarkets:

  • 7 月底,美国 二号铜(No.2 Copper) 相对期货的贴水,创下自 2015 年以来的最大纪录;

  • 贴水一度跌破 -140 美分/磅;

  • 截至 8 月中旬,贴水回缩至 47.50 美分/磅。

为什么会这样?

  1. 中国市场缺口:美国废铜无法直销中国,只能滞销;

  2. 库存高企:美国国内消化能力有限(仅消耗 40% 的废铜产出),导致仓库爆满;

  3. 转运难、变现慢:即便找到买家,绕道运输成本高、周期长。

这直接压低了美国废铜价格。换句话说:美国废铜卖不掉,价格崩了;中国废铜还得买,只能从别的国家买更贵的货。

编后语:

  1. 中国供应链韧性在增强

    • 虽然失去了美国直供,但通过东南亚、加拿大、日本等国补充,中国进口量并未减少。

    • 从战略上看,这是中国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一种“去美国化”操作。

  2. 东南亚正在成为中美贸易“中转站”

    • 泰国、越南的出口量激增,某种程度上就是转运结果。

    • 长远看,这可能催生新的废铜贸易中心,改变区域格局。

  3. 美国废铜行业陷入“内卷”

    • 国内消化不了,对外又被关税限制。

    • 价格大幅折让,甚至低于生产和回收成本,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4. 二次铜价值上升

    • 彭博分析师 Grant Sporre 提到:
      “矿山供应中断,加工费亏损,使得废铜更有价值。”

    • 意味着未来再生铜、二次铜的战略地位会越来越高,甚至成为铜市博弈的关键变量。

总而言之,这场“废铜绕道中国”的故事,其实是中美博弈的一个缩影:

  • 中国 :用多元化进口保障供应,展现了全球金属供应链的韧性。

  • 美国 :废铜行业被挤压,价格崩跌,国内市场无法完全消化。

  • 全球市场 : 东南亚和加拿大意外受益,成为新兴供应节点。

未来,废铜不仅是“边角料”,而可能成为全球铜市定价的新风向标。尤其在绿色转型、二次资源循环的大趋势下,废铜的战略意义,只会越来越大。

(原始素材来源:彭博社,Fastmarket, 矿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