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转口”是指商品经第三国中转后再出口至最终目的地,受关税影响,近年来部分出海企业由此规避贸易壁垒的现象有所增多。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转口商品”统一加征40%关税。
特朗普签署《进一步修改对等关税税率》行政令,首次将“转口贸易”纳入惩罚性关税范畴,相关商品将统一加征40%关税,并要求美国商务部、国土安全部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联合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每六个月公布一份涉及转口规避的高风险国家与具体设施清单。新税率于行政令签署7日后(即8月7日)正式生效。
▍企业出海则是一个广义概念,对于出海企业而言,是否构成“转口贸易”,是否受该行政令影响,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原产地认定。
原产地认定是美国识别“转口贸易”行为的核心机制,其判断标准为是否发生“实质性转变”,主要由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负责。CBP的原产地规则分为非优惠性与优惠性两类,其中非优惠性规则下主要适用“实质性转变”原则。从认定流程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申报与初审、风险筛查与抽查核实、实质性转变判定,以及原产地归类与关税执行等环节。
▍虽然特朗普新规落地,但鉴于原产地监管与执法的复杂性,我们认为在实际执行层面,执法力度的变化可能比规则本身更具影响,或难以实现完全封堵。
由于CBP人力有限,美国在原产地认定中高度依赖贸易伙伴国。一方面,原产地证书(C/O)通常由出口国的政府机构或授权商会出具,是CBP判断商品来源的重要初始依据。另一方面,各国在签发C/O时所采用的原产地判定标准(如加工比例、工艺要求)及其执行强度,直接影响“实质性转变”的判断空间。在实际执行层面,各国原产地认证标准不尽一致,且普遍缺乏严格执行的能力与意愿,即便产品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监管也难以实现全面封堵,执法需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权衡取舍。因此,执法力度的变化可能比规则本身更具实际影响。
▍后续建议进一步关注美国扩大“转口贸易”定义、出台统一原产地规则、加强对各国施压提升执法力度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出海的潜在影响。
后续建议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美国自身“转口贸易”规则的收紧。根据《纽约时报》8月1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研究扩大“转口贸易”定义的可行性,并计划在“数周内”出台针对“转口商品”的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二是各国在美方压力下对“转口”认证制度的调整。4月2日以来,在美国持续施压下,越南、印尼、柬埔寨、印度等国家已陆续收紧原产地审核制度。目前美国在谈判中与多数国家仅达成口头共识,未来围绕“转口”行为的制度化约束与执行机制或是协议落实的重点方面。
▍风险因素:
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美国经济形势超预期恶化;美国关税超预期上升;新兴市场国家原产地规则超预期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