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启动了对铜进口的“232条款”国家安全调查,一纸命令瞬间点燃了全球铜市的“关税套利盛宴”。
当市场押注铜关税即将落地、并与钢铁和铝一样征收25%税率时,美国国内铜价应声上涨,CME期货合约价格飙升。3月26日,CME即期铜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277美元/磅,而此时LME现货铜价尚未突破去年高点,仅达10,100美元/吨。
一时间,CME与LME之间的价差拉大至超过每吨1600美元,相当于LME价格的17%,这种“美国铜关税溢价”一度成为全球铜市场的套利焦点。
然而,套利窗口尚未真正关上,套利泡沫却已开始破裂。
进口铜“井喷”冲垮关税溢价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自3月下旬以来,美国精炼铜进口量从每周1.4万吨激增至每周4万吨。为了抢在关税实施前清关,全球铜流如潮水般涌入美国,特别是新奥尔良港。
这直接导致CME注册铜库存自年初起已上涨81%,达到168,563短吨(约152,919公吨),为八年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CME铜溢价从高点1600美元/吨暴跌至600美元/吨,仅为LME价格的6%,套利空间迅速压缩,交易逻辑面临瓦解。
更有甚者,CME与LME价差的崩溃几乎在短短两周内完成,标志着这场关税博弈下的“铜价幻象”正在退潮。
LME库存骤减,全球铜转运路线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这波套利并不只是价格游戏,更是一场全球物流再平衡。
-
LME库存从2月的258,425吨骤降至106,900吨,其中近一半在等待提货;
-
LME仓库中98%的库存为中俄品牌铜,不符合CME交割标准;
-
因此,铜商纷纷将南美铜品牌运往美国,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品牌置换与调仓操作。
物流链的扭曲与延迟也让套利交易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陡增。
中国也被卷入套利战
铜价套利效应的影响已蔓延至中国:
-
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自春节后高点268,337吨跌至108,142吨;
-
1-3月中国精炼铜进口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20%,大量金属被转运至美国市场;
-
废铜出口亦几乎停滞。202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44.1万吨可回收铜,但2025年初以来因关税不确定性几近中断。
市场观点分裂:是短涨还是大跌的前奏?
对于铜价未来走向,市场意见严重分化:
机构 |
立场 |
铜价预测(LME) |
---|---|---|
高盛 |
看涨 |
3个月:$9,600 / 6个月:$10,000 / 12个月:$10,700 |
花旗 |
中性偏空 |
将短期预期下调至 $9,500,预计下半年均价 $8,800 |
法国巴黎银行 |
看空 |
若关税落实,铜价或暴跌至 $8,500/吨 |
这种分歧凸显市场对“特朗普时间”的焦虑——尽管232调查理论上有270天期限,但特朗普此前承诺将在“Trump Time”内完成,一种难以预测的节奏。
关税不明,铜山越堆越高?
尽管目前全球交易所铜库存总量变化不大(年初至今仅减少1700吨),但实物铜已大量从全球其他地区流向美国。CME与LME之间的套利价差本应在正式征税后趋于稳定,但当美国本土库存快速膨胀、而政策落地时间又极不确定时,市场的预期与现实已经脱钩。
白宫宣布互惠关税的“解放日”已至,铜市却面临一个悖论:若政策出台过早,套利未到顶便被迫终止;若出台过晚,美国铜山可能堆到无法回头的程度。
铜博士也困惑
铜素有“铜博士”之称,被视为经济晴雨表。但如今,即使是“博士”也似乎无法预测这场由政策、物流、金融投机三重交织下的铜市风暴将如何收场。
或许市场最需要的不是再多一船铜,而是来自华盛顿的一句明确答复。
(原始素材来源:路透社,矿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