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中美一阶段协议对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19 08:02:55      来源:上海有色网
网讯:当地时间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于美国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未来两年将在2017年的基数上增加至少 2000亿美元的自美进口商品,其中与大宗商品市场相关的协议细节主要包括能源、农产品与制成品的采购承诺:
能源市场方面,中国承诺在两年内增加采购524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主要包括原油、LNG、化工品与煤炭,其中2020年需扩大进口185亿美元,2021年需扩大进口339亿美元。
农产品市场方面,中国2020年自美增加采购不少于125亿美元,2021年自美增加采购不少于195亿美元。此外,中国将每年尽量增加50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
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方面,中国承诺将于2020年和2021年从美国累计增加采购777亿美元制成品,其中与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相关的主要包括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和机械、飞机、汽车和钢材。
对原油的影响
回顾近三年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同时美国原油进出口结构逐渐改变。2017年开始,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不断增长,于2018年1月达到超过200万吨的历史峰值;然而随着中美贸易关系不断恶化,2018年8至9月,美国接连宣布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迅速跌至冰点,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口量几乎为零;随后贸易谈判向好一度促使进口规模恢复正常增长;2019年8月,中美贸易关系再度恶化,中美互加关税并首次将原油纳入加征关税清单,中国自美原油进口规模再次回落。
虽然贸易战期间中国自美进口原油的绝对数量波动显著,但在两国进出口原油总量的占比总体偏低。对中国来说,即使在2018年1月的历史峰值时期,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占  中国原油进口总量单月比例仅为5%,可替代性强,若中国暂停从美国进口原油,可通过俄罗斯、沙特、安哥拉等主要供应国增加进口量;对美国来说,中美贸易关系恶化之前,中国单月自美进口原油规模占美国原油出口总量比例为15%-27%,在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跌至冰点后,美国原油出口总量受影响较小并继续保持增长,无法阻止美国向原油净出口国的转变。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一方面,中美贸易关系通过影响全球宏观经济增长预期,从而影响市场对于原油需求的预期并反映在油价走势上;另一方面,虽然中国自美进口原油规模对中美两国原油进出口总量的影响有限,但是如果中国按照协议约定增加自美进口原油规模,将大大增加中国在美国原油出口量中的占比,进而影响美国原油与世界其他地区原油的价差等能源市场结构性因素。
展望后市,如果中国按约定执行一阶段协议能源产品购买计划,未来两年,中国逐渐恢复并增加对美国原油、液化天然气等的进口,将给能源市场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假设未来两年中国进口原油占全部能源产品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中国进口美国原油将达到100万桶/天,约占美国原油总出口量的1/3,这将大大增加美国原油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第二、美国原油WTI可能借助中国原油进口快速增长的势头,缩小与世界其他地区原油的价差;第三、中国现有的原油主要供应国家将转而寻找亚洲其他买家如日本、韩国和印度,将给亚洲能源市场带来结构性的变化。总之,如果一阶段协议顺利执行,中国将显著增加对美国原油进口,叠加市场对后续二阶段协议以及相关关税撤回的乐观情绪,WTI将获得支撑并缩小与世界其他地区原油的价差。
如果中美双方一阶段协议执行效果不及预期,将影响后续二阶段协议的谈判结果以及关税撤回,将打压市场乐观情绪,利空油价。
对美豆的影响
尽管中美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由于市场已经对此有了充分预期,加上协议缺乏商品采购承诺的细节,因此在协议签署后不久,CBOT大豆主力合约大幅下挫,最低跌至924.25美分,相对前一交易日高点回调逾2%。
中美贸易摩擦进程对美豆价格影响显著。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2019年全年大豆进口354.2亿美元,同比下降7.2%,进口最大来源为巴西。2019年1-11月,中国累计从巴西进口大豆209.9亿美元,占比67%,从美国进口54.43亿美元,占比17%。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的比例也由2014年的60%降至2019年的29%。但可以看到,相比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最激烈的时期(2018年7月-2019年1月中国自美单月进口大豆均不足2亿美元),2019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量在逐步恢复。尤其在2019年10月10日中美第十三轮高级别磋商后,中国11月从美进口价值约10亿美元的大豆,环比涨幅超100%。反映在价格上,美豆短短一个月时间自2018年5月的1050美分的高位,下降至850美分一线;之后基本维持在900美分以下盘整,在2019年5月最低下探至780美分;自去年下半年中美贸易传来利好后,开始震荡上行走势,12月14日,中美对第一阶段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意见,大豆活跃合约价格最高升至949美分。
得益于一阶段协议的签署,美国暂停原定于12月15日对剩余1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并将去年9月已加征的约1200亿美元商品关税税率从15%降为7.5%。而作为对美国9月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中国在8月23日宣布对75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5%和10%不等的关税,其中对大豆加征10%关税,目前中方尚未表态是否会相应地调降或取消这个批次加征的关税,我们预期大概率会放在第二轮谈判中针对全面取消关税进行谈判。
之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后续具体协议实施的进展情况。若中国一季度从美国进口大豆量能维持去年底以来的上升态势,加上前一年度库销比降低的支撑,一季度美豆价格震荡上升的可能性更大,价格中枢将升至950-1000美分区间。若中国采购力量不及预期,美豆大概率将维持震荡格局,运行区间在900-950美分。
对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的影响
制成品采购条款涉及的行业相对集中,且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产品附加值较高,对原材料价格的依赖度较低,因此一阶段协议条款对于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的影响有限、间接。
回顾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的近两年时间,除2018年上半年贸易战伊始对风险资产造成整体打击期间,基本金属和铁矿石普遍承压下跌,后续各品种受到贸易战影响逐渐趋弱,走势一定程度分化。供需基本面主题较强的品种,例如伦镍、铁矿石,更多受到主要生产国政策、供应干扰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类似的,本次一阶段协议签署,对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的影响也以情绪面为主,并且由于相关消息早在去年12月初就已传出,市场对此已经充分定价,因此正式签署完成后基本金属及铁矿石市场反应较为平淡,预计后市影响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