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8)| “两山”理论内涵的经济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09 09:00:26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贡献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策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观点阐释和实践经验分享。
  为进一步促进形成学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近日,我们将陆续转发系列学习文章,欢迎品读。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是对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深刻阐释,也是对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形象概括和发展,体现的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两山”理论本身既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内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思考“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求和理论贡献。
  一、“两山”理论的发展阶段
  1.理论提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同时厘清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演变发展的阶段性关系,进而形成了“两山”理论雏形。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月,习近平同志以“哲欣”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文章,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篇文章鲜明地指出了绿色青山具有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可能性,同时因为机会成本的存在,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加重要。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再次发表评论文章《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论述了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山”之间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并提出“两座山”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三阶段论基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间的关系,阐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以及发展观念和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以这两篇文章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这源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源于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演变规律的深度思考。
  2.发展完善过程
  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就“两山”关系作出了重要论述,“两山”理论内涵更加清晰和丰富,“两山”理念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走向成熟,抽象理论与各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形相结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原则。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两山”理论内涵作出了全面总结性的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对“绿水青山”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除此之外,总书记多次对“两山”理念进行了强调,核心在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3.升华指导阶段
  经过该阶段的发展,“两山”理论更加具体化和充实化,逐步融入国家顶层设计加以贯彻落实,成为成熟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理论由理论阐述逐渐走向指导地方实践的发展阶段。2015年3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分别推动开展生态产品机制实现机制试点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有力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
  二、“两山”理论的内在要求
  “两山”理论从本质上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内在要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只讲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但是如果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容易陷入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最终也难保住绿水青山。因此,“两山”理论明确了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目标要求,要求探索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一方面,绿水青山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恢复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需求进入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民生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让人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这才能达到帕累托改进的新境界。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论断首先承认了在特定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具有一定的取舍关系,这既可能源于发展思路的局限,也可能源于生产技术发展的局限,对于生产要素的处理不能达到“两山”同时兼顾的要求。当两者出现权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统一之法。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要求执政者具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胆识和气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关系找到了转化之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找到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优势的路径,就能在“两山”之间架起桥梁,也就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只要我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技术水平有序改进,留住了绿水青山,也就留住了金山银山。
  三、“两山”理论的经济内涵
  1.绿水青山的概念内涵
  “绿水青山”喻指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将其称之为“生态环境优势”。有些学者对绿色青山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如自然生态环境的集合,包括自然资产、生态产品与服务、优质健康的生态环境及其附属产品和服务。本文认为“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应该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绿水青山”首先是一种自然生态环境,或者说是经济系统利用之前的生态环境。第二,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是优质的,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稀缺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比较优势概念,意指一个地区具有而其他地区不具有,或者说,本地区好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禀赋。正是因为优质生态环境具有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才能通过市场机制赋予其合理的价格,才能进行有价有偿的交易,才能通过市场价值创造,把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成居民的货币收入。第三,“绿水青山”不仅提供有形的生态资源,还包括无形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绿水青山”包括与优质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2.金山银山的概念内涵
  通俗来讲,金山银山意指经济收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经济收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可以看出,“两山”理论中的金山银山应该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应该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民生福祉,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范畴,前者体现为货币化价值,后者体现为非货币化价值,前者体现为经济收益概念,后者体现为民生幸福概念。
  3.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讲,根据“两座山”的内涵定义,绿水青山体现为发展系统中的生态环境系统,金山银山体现为发展系统中的经济社会系统。从具体要素来看,绿水青山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性为代表的生态服务系统;二是纯粹的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三是以清洁的水、空气为代表的优质生态环境质量。从具体功能来看,绿水青山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价值:一是生产性功能,即生态资源能够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进入经济生产函数;二是休闲娱乐功能,主要是精神感受、美学体验等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是居民效用函数的关键要素;三是生态系统功能,其经济价值体现为一种机会成本,即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以这些媒介功能为基础构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转化联系。具体而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绿水青山的上述三个要素中,自然生态资源主要发挥的是生产性功能,即自然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主要提供的是生态服务功能。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提供的休闲娱乐等功能逐渐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大理论贡献,就是通过创新生产方式,赋予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以生产性功能,即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从经济社会系统来看,生产性功能主要实现的是货币化的经济价值,而休闲娱乐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实现的是非货币化的经济价值。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休闲娱乐功能也能创造货币化的经济价值,且生态系统功能也能够采用货币化的经济价值来进行度量。因此,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核心就是激发优质生态环境质量的生产性功能,同时使得生态系统功能的货币化价值显性化。
  四、“两山”理论的经济特征
  “两山”理论体现的是发展观的变革,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应于“两山”理论的经济发展特征至少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要素投入上强调对生态流量资源的挖掘
  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的服务形式可分为流量资源投入和存量资源投入两类。其中,存量资源随时间不断积累,表现为以资源实体为经济系统服务,如基于森林资源提供的木材。而流量资源不随时间累积,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如美学价值、游憩功能等。通常存量资源和流量资源利用之间存在互斥关系,比如对于森林资源的砍伐就会损害美学价值等流量功能,对于流量资源的利用又会导致不能获取存量资源。通常流量资源较多地在直观上体现为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到,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对于自然风光要素的强调,实质上就是对于生态流量资源的挖掘利用。
  2.生产方式上强调对生态环境要素的非消耗性利用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方式包括消耗性利用和非消耗性利用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主要采取的是消耗性利用方式,即主要利用的是生态系统的存量资源,例如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存量资源的消耗性利用,同时也会消耗生态系统的流量资源,甚至对流量资源的消耗性成本大于消耗存量资源带来的经济收益。非消耗性利用方式则主要利用流量资源,当然这也会导致存量资源无法获取。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流量资源利用的经济收益会大于因存量资源无法获取而带来的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正是要求对于生态资源由消耗性利用方式转向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提升消耗性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利用存量资源对生态流量资源带来的边际成本;二是挖掘更多的非消耗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方式,探索更多的生态价值实现形式,发展与“绿水青山”共生共存的内生性产业。
  3.要素性质上强调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属性的回归
  “绿水青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更多的也是一种发展要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绿水青山”日益呈现出更多的社会属性。作为一种发展要素,每个人都享有利用这种发展要素来“实现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但细究而言,实际上部分生态环境要素具有公共品属性,一部分也具有一定的私人品属性。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相对更加关注部分生态环境要素的私人品属性,而无视这种生态环境系统公共品属性中其他人的发展需求,形成了生态环境发展上的“公地悲剧”。如果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发展而剥夺了其他人实现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就应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补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产品作为一种发展要素的回归,更多地呈现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
  4.经济价值上强调生态环境非货币化价值的显性化
  传统的发展模式侧重于过度开发生态资源的货币化价值,即部分生态资源要素的生产性功能,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非货币化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较少挖掘生态环境系统在休闲、美学等方面蕴含的经济价值,没有意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转换为生产性功能,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这部分功能是能够实现由货币化价值向非货币化价值转换的。第二,生态系统服务是具有机会成本的,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属性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目前开展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等正是为了使得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属性经济价值的显性化。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王勇  政研中心战略与与理论研究部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