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摩擦1.0vs2.0
联动性变迁:2.0的资产联动性增强,定价逻辑从“单一事件驱动”转向“政策+基本面+地缘博弈”多维驱动。
政策应对差异:货币政策从“被动宽松”转向“主动前置维稳”,财政与货币协同力度加大。
中长期主线:逆全球化深化下,供应链重构与地缘风险成为资产定价核心变量。
-
资产表现展望
贵金属:短期衰退恐慌波及贵金属,需关注后续演绎路径是否会引发美元流动性危机。中长期看,逆全球化深化背景下,涨势难逆转。
债市:货币宽松落地前,债券将维持强势,中长期看国债期货在基本面支撑下仍有再创新高可能,但节奏上需警惕类似一季度抢跑后的纠偏行情出现。
A股:海外金融风险有可能继续发酵,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将汇率作为观察市场情绪的“风向标”,做好风险预算以应对波动率放大的新常态。
汇率:外部冲击下,国内政策有发力迹象,双向波动加剧。
黑色产业: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尚未完全化解,外需的冲击将给钢价带来更大的挑战,黑色品种中热卷和铁矿将首当其冲。
原油:短期波段反弹,中长期空头配置。
化工品:化工品重点关注聚酯成本塌陷和需求弱势风险,聚烯烃成本端多空因素均有,轻烃产业影响显著。
正文
1.0时期贸易摩擦节奏
特朗普1.0时期,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2018年和2019年,美方对华多次加征关税,中方也多次对美加税反制,我们在报告《特朗普2.0时期贸易摩擦进程到哪了?》梳理了特朗普在上一任期中美贸易摩擦主要事件,将贸易摩擦1.0时间线分为贸易摩擦初始磋商阶段(2018年3月下旬-5月底)、持续升级阶段(2018年6月初-9月中旬)、阶段性缓和阶段(2018年9月下旬-12月底)、风波再起阶段(2019年5月初-6月初)、摩擦波折阶段(2019年6月中旬-2019年8月底)、阶段协议达成阶段(2019年9月初-2019年底)。
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上证指数、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注:汇率坐标为右轴逆序,代表人民币兑美元涨跌)、螺纹钢期价、沪铜期价、南华农产品指数、南华贵金属价格表现,有如下几点特征:
1. 2018-2019年A股与汇率相关度最高,即权益市场和汇率对贸易摩擦最为敏感。
2. 2018年债市和汇率的相关度不及股市,原因在于2018年内需下滑引发货币政策放松,叠加外部冲击,利率形成流畅下行趋势。2019年利率和汇率相关度有所恢复。
3. 各类商品在不同阶段对贸易事件敏感度不同。
2018年,贸易初始磋商阶段(2018年3月下旬-5月底,下图中浅绿色阴影):工业品和农产品先经历情绪恐慌的小幅调整,而后快速回归各自基本面逻辑,或因春季开工期和对外部冲击持续性尚存疑虑。
摩擦持续升级阶段(2018年6月初-9月中旬,下图中深绿色阴影):农产品和铜材相对钢材反应敏感,主要因为钢材国内供需定价权重更高,受贸易摩擦拖累更低。
阶段性缓和阶段(2018年9月下旬-12月底,下图中粉色阴影):农产品和工业品估值逐渐企稳。
2019年,贸易风波再起阶段(2019年5月初-6月初,下图中荧光绿阴影):市场学习效应体现,农产品和工业品迅速反应。
摩擦波折阶段(2019年6月中旬-2019年8月底,下图中蓝色阴影)及阶段协议达成阶段(2019年9月初-2019年底,下图中粉色阴影):工业品与汇率相关度较农产品与汇率相关度降低,表明外部冲击对工业品估值弱化,内部供求逐渐主导定价。
4. 2018-2019年贵金属价格受贸易摩擦影响相对有限,主要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主导
图 1:上证综指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2:中债收益率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3:螺纹钢期价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4:沪铜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5:农产品指数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6:贵金属指数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图 7:WTI原油结算价和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万得,一德期货宏观战略部
当下各类资产走势分析
总的来看,贸易摩擦1.0时期,汇率和A股对贸易摩擦最为敏感,债市在内外需双双走弱影响下形成趋势行情,外部事件对其冲击有限。各类商品在不同阶段对贸易事件敏感度不同。考虑当下内外宏观环境较2018年发生较大变化,各类资产运行逻辑有变,我们对大类资产做出如下分析供交易者参考。
1. 贵金属
贸易摩擦1.0期间,贵金属价格仅在初始阶段出现了短期脉冲,随后转由美国经济情况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主导,整体呈现先抑后扬走势。贸易摩擦2.0规模范围显著超出1.0范畴,披露之初即引发“衰退恐慌”,造成金融市场巨震,贵金属也跟随调整。
基于当前市场脆弱的情绪,预计后续演绎路径无非两种:一是多数国家反制与美国继续加码,从而令美联储忌惮通胀预期上行而持续按兵不动,形成“衰退恐慌”情绪反复发酵,严重情况下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危机,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出手应对,对应贵金属走势或为先抑后扬。二是多数国家与美国妥协达成新的贸易协议,美国经济“硬数据”无忧,联储可从容应对通胀,但此前激进的降息押注可能面临调整,短期对贵金属而言也将形成一定压力,但总体调整空间将小于第一种情况。中长期而言,贸易摩擦仅为美国竖起逆全球化大旗中的一环,基于上述国际政治形势,尽管价格短期或有波折反复,贵金属中长期涨势暂难撼动。
2. 金融资产(A股、中债、汇率)
贸易摩擦1.0期间, 股、债、汇整体呈现较高相关性,三者对于外部冲击的表现较为敏感。具体来说,2018-2019年A股和汇率对贸易摩擦变化最为敏感,而债市敏感度略不及前者。原因在于当时内需本身疲弱,叠加外部冲击,货币政策颇有“牺牲汇率保利率”的意味,利率下行趋势较为流畅。当前内外市场环境尽管与贸易摩擦1.0时类似,即内外需都面临不同程度压力。但考虑当前外部地缘局势更加复杂、贸易摩擦涉及主体范围更广、后续博弈阵营逐渐明朗,2018年的经验参考性有限。
从近期官媒释放的信号来看,政策发力可能从此前“适时”转向“随时”。4月6日晚间,人民日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增强有效应对美关税冲击的信心》,提到“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财政政策已明确要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视情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在此背景下,债市得益于货币宽松的确定性利多,短期仍会维持强势直至降准降息的兑现。而汇率和股市在外部冲击和内部政策维稳的背景下,短期表现存在反复可能,企稳难言一蹴而就。
中长期看,二季度国内经济基本面压力加大,债市运行逻辑将依次由避险-货币宽松-基本面印证切换,国债期货有再创新高可能,但要警惕类似一季度抢跑后的纠偏行情出现。在海外金融风险仍有可能继续发酵的情况下,A股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交易者可将汇率作为观察市场情绪的“风向标”,做好风险预算以应对波动率放大的新常态。操作上,一方面可选择期货、期权等合适的金融衍生工具稳定持仓,另一方面可配置低相关或负相关资产控制回撤。
3. 黑色产业
与贸易摩擦1.0时期相比,当下黑色市场环境更恶劣,主因本轮美国给予一次性大幅加征关税是在国内内需疲弱、出口占黑色总需求比例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之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尚未完全化解,外需的冲击将给钢价带来更大的挑战,黑色品种中热卷和铁矿将首当其冲。
数据来源: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
就美国加税对中国钢材出口的影响量来看,极端假设下,如对越南、韩国、墨西哥等美国主要进口钢材国家的出口全面下滑,影响量在2700万吨以上。另外,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间接出口耗钢增量约1000-1500万吨,如都考虑进去,长期对出口的总影响量不容小觑。
数据来源:万得、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
数据来源:万得、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
但以上推算是在全球贸易政策偏极端悲观的假设下。实际上,市场化出口的核心影响因素还是出口利润,而利润取决于内需成色。在全球制造业没有转向的情况下,全球供应缺口仍主要靠中国回补的局面改变前,国内低成本促出口的优势也不易改变。
行情方面,需求环比季节性回升但高度受制,使得供应端市场化加行政化减量预期较强,产业处于结构弱平衡、总量过剩的格局下,难给予正向反馈。近期现货表现好于盘面,黑色品种基差略有走强,但4月需求和铁水都将逐渐见顶,因此仅靠产业好转带动价格上涨的动力始终不足,后期价格向上的发力点将主要来自于国内政策层面,但整体看价格仍有重心震荡下移风险,另外到淡季时还需警惕海外金融风险向制造业传导所带来的共振向下风险。
4. 能源化工
① 原油:贸易摩擦1.0期间,原油市场整体上是处于中低位的宽幅震荡,其中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期间油市的连续下跌和反弹行情,反而是处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缓和阶段,更多的是其他层面的影响。贸易摩擦2.0对市场的影响远大于前一阶段,从近期油价的表现来看,主要还是宏观风险带来的恐慌加剧,宏观因素超过基本面影响。目前VIX的恐慌程度已经超过2018年的表现,而油市OVX尚未触及2018年60多的高点,目前为53附近。展望后市油价的表现,短期来看,随着4月9日对等关税的落地,市场情绪会有进一步的释放,待宏观宣泄结束,不排除有一波反弹行情,反弹的高度看到基本面估值附近,约为5美元。中长期来看,因为关税事件对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风险在进一步增加,需求的下降是大概率趋势,而供应端OPEC+依旧维持减产的逐步退出决策,供需双弱之下,油价以下行趋势看待,鉴于下方有页岩油成本的支撑,下行空间暂看5-10美元的空间。
② 沥青&燃料油:中国对美进出口中沥青和燃料油占比均为0,2018年和本次贸易摩擦对市场供需冲击较小。 两者价格均与国际原油高度相关。2025年市场面临更复杂的供应链重构(如委内瑞拉制裁)和需求重估。交易者需关注政策对原油、原料成本(稀释沥青贴水)和长期需求(基建与航运)的影响。
③ 甲醇:贸易摩擦1.0期间,甲醇整体呈现高位回落走势,一方面是由于海外甲醇产能大幅释放,另一方面是贸易摩擦带来的需求疲软预期。由于我国属于甲醇净进口国且美国并非我国进口甲醇主要来源国,因此贸易摩擦2.0对甲醇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该事件对后市甲醇影响可能会通过两种路径演变:一种是通过不断打压原油及大幅提高对华关税的方式,进一步抑制我国工业品对美出口,同时减少中美贸易流通降低船舶燃料的需求,进而使原油及化工品估值再度下调,氛围带动下势必对甲醇产生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使伊朗经济陷入困顿,从而不得不在贸易上更加依赖中国,由于我国是伊朗甲醇的第一大进口国,因此不排除伊朗在经济困难时选择降价销售的可能,因此我国甲醇的进口成本有可能下降。
④ 天然橡胶&合成橡胶: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导致我国橡胶制品出口遭受打击,限制了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天然橡胶下游需求市场波动较大,对天然橡胶市场带来利空;另外贸易摩擦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下降,降低了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拖拽合成橡胶市场下跌。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涉及面更广,加征关税力度更大,但美国并非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主要进出口贸易国,更多的影响是需求端预期偏弱使得基本面转宽松,拖拽市场下跌,关注后续国内刺激消费相关政策的节奏;另外,贸易摩擦叠加OPEC+5月增产的消息或进一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乙烯石脑油裂解利润回升,开工或将走高,丁二烯产量供应存增加预期,利润逐渐传导至合成橡胶后,合成橡胶供应或将过剩。短期看,天然橡胶的基本面略宽松,合成橡胶的基本面宽松预期偏强烈,宏观波动风险较大,市场情绪较悲观,仍有继续下跌的风险,建议警惕观望。
⑤ 聚酯板块:终端需求上来看贸易摩擦1.0期间美国关税主要针对中国终端纺织服装加征关税,且税率相较与贸易摩擦2.0相对较低,对于聚酯产业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终端纺织服装。我们的应对措施,短期内出现一波终端抢出口的浪潮,短期推高了对于聚酯原料的需求,但随后订单回落。不过由于仅对中国加税,终端需求和订单最终通过东南亚等第三方国家出口,最终实现了贸易平衡。而贸易摩擦2.0没有留一定的窗口期,导致抢出口的现象没有出现,更重要的是,本轮贸易摩擦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加税幅度相较于贸易摩擦1.0时期要大的多,导致订单商谈困难,同时本轮贸易摩擦美国对全球增加对等关税导致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剧,另一方面,本轮贸易摩擦美国对全球都加征关税,导致终端纺织品转口贸易受阻,对于需求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贸易摩擦1.0时期。
PTA:两次摩擦对于PTA的直接影响有限,对于PTA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需求端,而贸易摩擦2.0对于需求端的影响更甚。
MEG:由于MEG是净进口,中美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我国对美国商品反制方面(贸易摩擦1.0时期没有对MEG进口进行反制)。202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MEG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2.5%,占我国MEG表需的3%,由于量级有限,可以通过转口解决,另一方面的影响在于乙烷,而中美乙烷贸易量巨大,且受基础设施的制约,美国乙烷或降价吸收一部分关税影响,对于我国乙烷-乙烯产业链冲击亦是有限的(当然对于价格方向上是利多的)。总体上对于MEG的影响偏利多,但幅度亦有限。
对于聚酯品种后市看法:原料端PX/PTA更多地锚定成本原油,在当前中美摩擦加码而导致全球衰退预期升温叠加OPEC+增产的背景下,原油或仍将震荡寻底,PX/PTA等聚酯品种在成本下跌叠加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仍将弱势震荡寻底。
⑥ 聚烯烃:贸易摩擦2.0与1.0相比,主要变化在于:一是美国聚烯烃货源在我国整体表需中的占比略有下滑,尤其是美PP占比基本可以忽略,塑料占比6%以下;二是两次贸易摩擦都涉及到上游丙烷,但美国丙烷体量以及在我国表需中的占比都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美国进口货源占比25%,月均20-25万吨。贸易摩擦1.0时期中国对来源于美国的液化丙烷等调整关税,导致进口美国丙烷的量断崖式下滑,直至2020年中美丙烷通过豁免陆续恢复贸易。目前美国货源在中国进口量中的占比已经攀升至接近60%(2024年进口1731万吨),超过中东货源占比。因此现在对PDH企业的成本端影响更大,尤其是在长期利润已经偏差的背景下;三是本次贸易摩擦反制更全面,上游乙烷供应也受到影响,2024年乙烷自美国进口530万吨,在总表需中占比79%;四是本次贸易摩擦叠加了OPEC+增产原油趋势性下跌的因素,成本端存显著利空。
⑦ 浮法玻璃:贸易摩擦2.0和1.0时期的区别主要是幅度较大,但对玻璃影响小。原片出口占产量可忽略,原片出口到美国占比在3%附近,可忽略;玻璃制品出口到美国较高,出口到美国的玻璃制品占玻璃原片产量1.5%。贸易摩擦2.0对玻璃原片和玻璃制品影响不大,通过下游家电等出口影响多一些。湖北地区外采石油焦,中国对美国石油焦的反制关税可能影响美国出口商,但国内石油焦进口来源多元化(如委内瑞拉占比约14-17%),短期内冲击有限。在关税对玻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关注关税对全球需求抑制带来的刺激内需政策,中长期关注对地产端拉动带来的需求提高。
⑧ 纯碱:中国纯碱产能高位,纯碱历年以出口为主,出口以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为主,出口影响不大;2024年进口美国较多,偏短期行为,2025年1-2月基本没有进口量。纯碱最大的影响是光伏端,出口到美国以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为主,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关税一直高,近两年以中国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出口为主;考虑到转口和直接出口,折算纯碱量不大。本轮贸易摩擦总体对纯碱影响不大,更多还是对需求端整体抑制的利空。
⑨ 烧碱:中国烧碱产量4332万吨,出口量307万吨,出口占比7%;出口地区以澳大利亚、印尼、东南亚等地区为主,本轮贸易摩擦对烧碱出口影响较小,还是通过抑制下游需求包括印染纺织等,利空烧碱。
⑩ PVC:供应端看,新浦化学外采美国乙烷制PVC,后期需关注装置的生产情。制品看,主要是PVC地板,出口到美国占比31%,折合PVC粉占产量1.6%;中国出口到印度量大,美国成本低,印度如果加大对美国的进口,利空中国出口。中期看对需求影响偏利空。